學術篇
聖 教 序 註 譯(續)
前言
一三一期《雷音》刊登之聖教序註譯一文,在前言中說到貞觀二二年(公元六四八)五月,當玄奘大師翻譯完成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六月,唐太宗親自撰寫序文《大唐三藏聖教序》,用來放在眾經之首。以表彰玄奘法師勞苦功高。太子李治睹讀聖教序文,亦寫了篇《述三藏聖教序記》。這篇文章又簡稱《述聖記》如《續高僧傳卷四》所說,是「皇太子(李治)述上(太宗)所作三藏聖教序」。此處「述」的意思是闡述他父皇的成說而不自創新意,猶如《論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謂。在此看來,「述記」雖然是獨立之文,但對「聖教序」來說,有此文相並合壁,方為完全,故今期續為註譯。
更多>>
—— 惠如
慈 悲 、 忍 辱 與 寬 容
對於每個佛教信徒來說,在你修行學佛的過程中,不管你根基的深淺,也不管你悟解佛法的程度如何,都應該具備一個學佛者必須具備的基品格──慈悲、忍辱與寬容。這三種品格不僅是一位佛教徒所應具備的,更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素養。這三種品格既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礎,也是一個人修行成佛的基本保證。一個人若具備了這三種品格,則不僅是一位很有愛心和同情心的人,而且還是一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人。下面我們就來分別解說這三種品格。
更多>>
—— 王坤
學 佛 三要 - 菩 薩 行
世間上所有的宗教、學術、哲學,無不是要為解決人生痛苦而產生的。釋迦創立佛教,其本懷就是要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決,徹底的要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即心經所說:「度一切苦厄」。佛法,太深太廣了。很多人矢志學佛,但都摸不清門徑,真不知從哪裡學起。然而,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自有他秩然不亂的宗要。一切的法門──方便的、究竟的,無非都是為了要引導眾生趣入佛乘。我們學佛到底要學些甚麼法門呢?其實,從學佛的立場來說,一切法門,不論一乘法也好,五乘與三乘法也好,都應該切實地朝著菩薩道而行,邁向成佛的菩提正道。
更多>>
—— 觀洪
莫 看 他 人 過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有話說:「障不深不生娑婆」。凡是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都是有缺點的,可以說是沒有一個圓滿無缺的人。如果在一個人身上找不出半點毛病,那他就是佛,只有佛才是徹底覺悟圓滿的偉大聖人。只要人沒有成佛,我敢直言地說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等覺菩薩還因為有一品無明沒有破,所以仍被稱為菩薩,而不能稱佛。菩薩羅漢都有缺點,何況我們生活在五濁惡世的凡夫呢?
更多>>
—— 智海
佛 教 的 誤 解
筆者是佛教徙,卻有不少相信其他宗教的親戚和朋友。不知是坊間訛傳,還是不了解,常常有人說:「學佛要四大皆空」、「求往生西方極樂」,甚至有大學教授說佛教是自力的宗教,並無法解釋萬物的由來,不如某教云云。筆者有見於此,以己之愚見,試看解答一些誤解。
更多>>
—— 鄧定學
觀 世 音 菩 薩 簡
介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自在」是有滅除煩惱的意義,所以心得自在,在娑婆世界觀世音菩薩名施無畏者,而六祖壇經云:「慈悲即是觀音」。
更多>>
—— 杜家慶
《 佛 法 概 論 》讀 後
《佛法概論》正式出版於半個世紀前之香港,為印順導師之力作,行文流暢通順自不待言,書中對佛法之深奧義理之闡釋,尤令人深深讚歎!其最可貴者,厥為全書大部分,皆依根本聖典《阿含經》而寫,慎密地避免了其時佛教界中,大小二乘之爭論,並嚴正地指出小乘之偏執狹隘、故步自封,有負佛出人間本懷之嫌;而一部分大乘學者之隨俗遷流,過度貶抑小乘而自視大乘,亦有「數典忘祖」的意味,而就其神化、梵化之事象,更令人擔憂。如此之不及太過,實有礙於佛法之正常開展。
更多>>
—— 雷榮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