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開示篇
云 何 名 緣 生 法?
「云何名緣生法?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
更多>> ——
彌勒菩薩 造
八 宗 緣 起
佛陀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佛入滅後,由阿難背誦出佛所說的經藏,優婆離背誦出律藏,富樓那背誦出論藏,迦葉尊者主持結集事務,稱之為上座部。此外聚集凡聖大眾,另行背誦出經藏、律藏、論藏、雜藏、咒藏,稱之為大眾部。此時雖分上座與大眾二部,唯對佛之宗旨,並無異見,百年之間,諸師傳承,如水乳合,純是一味。
更多>>
—— 擷取自《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著
律 學 要 略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並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麼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著學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的。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參考書又缺少,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更多>> ——
弘一大師 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講萬泉記錄
機 緣 難 得 開
示 有 愧
各位善知識。本人此次來廣州之因緣。是張發奎將軍。及羅卓英主席。為超薦大戰及內戰之陣亡將士殉難同胞。故本人來廣州作一水陸法會。承香港佛教同人之約。本人亦欲與港地之護法舊弟子相見。故來港一行。今日得與諸位共處一堂。機緣頗為難得。若說到開示法要。本人感到十分慚愧。原因。一為言語不通。彼此隔閡。二為自己尚不能開示自己。何敢開示他人。故祗能說與諸位隨便談談。
更多>> ——
擷取自《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錄》
四 聖 諦
第一聖諦——苦諦
幾乎所有的學者,(在英文著作裡)都將第一聖諦譯成「苦難聖諦(The Noble Truth
of Suffering)」,並且將它的意義解釋為:「根據佛教,生命除了苦難與哀痛之外,別無他物。」這種翻譯及釋義極難令人滿意,而且易致誤會。就因為這種狹義、粗疏而草率的翻譯,以及膚淺的闡釋,才使得許多人發生錯覺,以為佛教是悲觀的。
更多>> ——
擷取自《佛陀的啟示》—— 羅候羅‧化普樂著
人 生 之 最 後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餘講演,錄寫此稿。於時了識律師臥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並扶病起,禮大悲懺,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讚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乃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
更多>> ——
擷取自《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弘一大師著述
為 何 放 生?如 何 放 生?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更多>> ——
擷取自《學佛群疑》聖嚴法師著
生 命 的 本 質
釋尊正視痛苦與快樂的本質,這不是未啟蒙的心可以看見的。通常,大部份的人不願面對生命的真實面貌,往往藉由白日夢或幻想,以獲得虛假的安全感。很多人從來看不見、不明瞭、甚至不在乎去尋找生命的真相,反而比較喜歡生活在平凡乏味的世界裏。
更多>> —— 擷取自《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達摩難陀法師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