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開示篇
1 7 8 期 學 佛
答 問
智者大師以前的止觀禪,有三個系統
一、是羅什法師的禪,即是印度小乘禪法。
二、是佛陀跋陀羅的禪法,在嵩山少林寺提倡的禪法,即四禪八定。當時南嶽天台修此禪法,慧思大師所修的一心三觀是別教,智者大師初弘也是別教。
三、是《摩訶止觀》的十乘觀法,乃智者大師在晚年所建立的。
更多>> —— 釋暢懷導師解答
消 災 延 生 是 可 能 的 嗎?
佛法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災難現象的發生或幸福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善因的酬償是富貴壽考,惡業的酬償是災難病危。所以從佛法的觀點而言,消災、延生的最好辦法,是為善去惡。
更多>>
—— 擷取自《學佛群疑》聖嚴法師著
有 情 界 數 建 立
云何數建立?略有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是三種,名墮攝界。非墮攝界者:謂方便并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除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即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隨一有情由修此故,得為大梵。從第二靜慮,餘有色界及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此中,由離尋伺欲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所以者何?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於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已離尋伺欲者,亦有尋伺現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若無漏界有為定所攝初靜慮,亦名有尋有伺地。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尋伺(1)]現行故。餘如前說。
更多>> ——
彌勒菩薩宣講 無著菩薩著
怨 怨 相 報 終 得 解 脫
《清涼山志》載:隋,代州,趙良相,家資巨萬,有二子,長曰孟,次曰盈。盈強,孟弱。良相將終,分家資為二,孟得其上。及良相死,盈盡霸取,止與孟園屋一區。孟傭力以活。後盈死,為孟作子,名環。孟死,為盈作孫,名先。環長,為僕於先,心恨盈霸其業。適先欲朝五台,命環隨往。行至山中,曠無人處,拔刀謂曰:「汝祖奪我家業,我將殺汝。」
更多>> ——
擷取自《印光大師說故事》印光大師著
飛 沙 澳 菩 薩 渡 河 顯 聖
據說過去飛沙澳是一條小溪流,無船不能得渡,因此一班善男信女們要去梵音洞進香,必定要從此擺渡而過,可是那位擺渡的船家,以為奇貨可居,無論什麼人從此經過,一定要若干錢方可渡過去,不然只有望洞興嘆,不能過去。有很多的遠方而來掛單的窮和尚,他們從遙遠的地方來看觀世音菩薩,為了一溪水之阻,無錢不能過去,每每徘徊而不忍去。
更多>> ——
撮取自《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煮雲法師著
對 金 錢 的 迷 惑
在今日的物質世界,人們深信金錢至上,每個人都想要一夕致富,於是人人極盡所能,用盡一切辦法斂財。由於這個世界急於累積財富,道德、榮譽和正直似乎喪失對人性的影響力和意義。在物質主義的包圍下,人們快速地失去精神的價值。經過正當手段去取得財富並非壞事。但是,採用非正當的手段將招來麻煩、困難和罪惡感。
更多>> ——
擷取自《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達摩難陀法師著
各 自 前 進 勿 空 過 此 生
虛雲這次奉政府首長。及諸位大居士邀請。赴渝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路過此地。因時間所限。不能到各常住去拜訪問訊。諸請原諒。現在因修理汽車機件。來與各位談談。各位都是老參上座。對於佛法已有相當研究。用不著我來饒舌。可是你們一定要我來說。又不得不說幾句。現在世界相爭相殺。人民生活。同在水深火熱之中。所謂「民不聊生。」此地幸有廣妙和尚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更多>> ——
擷取自《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錄》
西 方 確 指
淨空法師按語:《西方確指》這一本書很特殊。它是從哪裡來的呢?是駕乩扶鸞出來的。諸位要曉得,正法絕對不用扶乩鸞壇,唯獨這一個是例外,這個小冊子是印光大師鑒定認可的,只有這一個,其他的統統不可以相信。這是有特殊的因緣,從《西方確指》裡面,我們看到的,好像是在宋朝的時候,有幾個志同道合,專修淨土的念佛人,其中有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其他的人念佛沒有成功。
更多>> ——
印光大師首肯並推薦之淨土奇書
《念 住 經》
佛所說的法中,有關心智發展(修習)的最重要的一部經,叫做《念住經》(巴利文《長部第二十二經》或《中部第十經》)。這部經傳統上極受尊敬。不但在寺院中經常定時背誦,在佛教家庭中亦復如是,而尤家人團坐虔誠聆聽。比丘們亦常在垂死人的病榻邊讀誦此經,以淨化臨終者最後的念頭。
更多>> —— 擷取自《佛陀的啟示》羅侯羅•化普樂著
燃 頂、燃 臂、燃 指 有 必 要 嗎?
根據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損毀、傷害、虐待自己的肉體,均非佛所允許。至於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種種自虐方式,使自己的肉體受苦,作為修行的方法,目的是為自己贖罪而求得神的寬恕。其起源可能跟用動物乃至生人祭神有關,神類喜歡血食,以生肉供養是表示最高的虔誠。然而,即使用苦行能達到某些目的,卻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和方式。所以,比丘戒規定,凡四股殘缺五官不全者,不得受比丘戒。
更多>> —— 擷取自《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念 佛 決 定 願 往 生
諸上善人:光陰真是快的很呀!我們的念佛七已經打了四天了,在這定期七天之中,已經過去了一大半了!諸位的功夫,究竟用的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念佛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亂」。但上根利智的人,大概很少,中下根機的人,總是佔多數。我們既然尚未證得「一心不亂」,即可自知根機不太深厚。然而正因為我們的根機淺薄,纔需要急起直追,努力精進!纔需要時時反省,見賢思齊!果能如是,方克有濟。否則,時光不住,再過三天,佛七就圓滿了;結果一無所得,豈不太可惜這七天的寶貴光陰嗎?
更多>> —— 撮取自《佛堂講話》— 道源長老開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