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師開示篇 眾 生    是亦眾生 與我體同應起悲心 憐彼昏蒙
 普勸世人 放生戒殺
 不食其肉 乃謂愛物
        —— 弘一法師 1 7 1 期 學 佛
                     答 問
 問:很多經文有重複又重複的情況,感覺很難理解,請師父開示?問:在葯師懺本有幾句:「因心故心,不因心故心,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應怎樣去理解?
 問:若要過午不食的話,何時不能吃?下午可以飲牛奶或茶嗎?
 問:我們可否在廚房誦經呢?
 問:什麼是「四諦法」?
 更多>>     —— 
              釋暢懷導師 本 秘 禪 宗 講 錄(續)
 以偈說明 出見性錄「放下一切念,靜極必近惛,於微細念中,念阿彌陀佛。
 再以微細念,參念佛是誰,話出光明藏,光明藏是頭。
 惺照而寂參,寂覺而惺悟,如此用工時,即到家話頭。
 若住異滅參,難敵微細念,更參更念多,即生滅話頭。
 參從有念起,參到無念止,後念即不生,焉有前念滅。
 不生不滅時,當在此中會,此處無生忍,悟與境互證。
 若前後參差,非徹底互證,悟徹境未徹,境徹方證悟。
 境徹悟未徹,悟徹方證境,境悟同時徹,互證大徹悟。
 實相本現前,非證非非證,境悟無心處,忽爾本參破。
 自證見本性,是道當面關,境悟心極死,忽活透重關。
 明心證道處,是道山海關,境悟生死道,忽出生死關。
 了無生佛像,是道雁門關,圓中正法眼,踏上祖師關。
 繼承佛祖位,是道無門關,竟八相成道,共入如來關。
 度緣盡入滅,無餘涅槃關。」
 更多>>     —— 惠光老法師在香港荃灣芙容山觀音洞講 佛 教 問 題 座 談(選 讀)
 李君:那麼中國的出家人到什麼時候才有出家的姓氏呢?李君:僧字、不算是出家人的姓嗎?
 陳聖覺:前聽法師講經時講到兜率淨土,有外院與內院之分,外院有男女飲食等相,內院無男女飲食等相,佛法本來平等,既在淨土,還有男女之分,豈非仍是有不平等相嗎?
 李心虛:何謂三界?上面所說的欲界是怎樣的?
 又問:幻滅空寂的禪境,是否就是涅槃?涅槃與真如有何不同?什麼叫做真如?
 更多>>     —— 竺摩法師著 苦 行 頭 陀 墓 林 僧 筆
             記 本(續)
 大同居士齊聲哭在去西台的路上,我正拜著,後面追上來二十多人,我一問是大同市來朝台的居士。他們看我這個樣子,都哭了起來。有個女居士哭聲最大,說:「我今天沒白來,見到真佛了」。有的說,真是菩薩住世啊。紛紛給錢,我們不要錢,便給吃的,他們自己不吃了全送給我。
 我也哭了,是高興的哭了,竟有這麼多人發菩薩心來佈施我這個要飯的,慈悲我、可憐我。我感到我也很富有啊!難道這就是菩薩大悲的事業嗎?看來,我這個要飯的花子做對了。
 更多>>     —— 擷自《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 我 們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的 弟 子
    我們自己要知道,你要認識: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你要認識
這件事。我這話甚麼意思?你們猜一猜我說這話甚麼意思?我們不是
外道,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要認清這一件事,你不要忘了
你是佛教徒,你不要忘掉這件事!這樣子,你對於我們經論上說的話,
我們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好,讀《雜阿含經》也好,我們會知
道「尊重」,會知道這件事。你不要說是「經論上說的話,我不知道,
我學那個做甚麼?」那麼學習《阿含經》也好,學習大乘經也好,這
都是佛說的話,我們應該恭敬尊重,接受佛所開示的。按照這個去用
功修行,應該這樣做。          —— 擷取自網上影片庫「玅境老和尚道影」 四 聖 諦 — 佛 法 的 根 本
    佛法是真理,更是一個滅除痛苦的方法。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菩提後,為五比丘解說四聖諦,就是說出這個滅苦的方法。「諦」有真實不虛的含義。「四聖諦」是聖者確知確見的四種真實道理,是佛法的根本,亦含攝一切佛法,因為這是唯一滅苦之道,如果離開滅苦之道便不是佛法。  更多>>     —— 擷取自《正覺的道路》—衍空法師編寫 殺 生 者 的 面 貌:血 塗 其 手 者,無 有 羞 恥 者,無 有 哀 愍 者。
  一、最極暴惡者,謂殺害心正現前故。殺害者在發動殺害前,兇殘和極惡的心相會呈現在前。
  更多>>     —— 擷取自《瑜伽師地論》卷八 菩 薩 的 話 語
  一、此中尸羅支所攝故,名語無擾動。說話合理如法,不會擾亂人的心念,符合戒律,稱為「語無擾動」。
                二、文句美滑故,名悅耳。說話溫婉,令人容易接受,名為「悅耳」。
 三、增上欲解所發起故,非假偽故,非諂媚故,名為稱心。話語不虛假、不奉承,以自己的深刻知見,真實無偽地說出來,名為「稱心」。
  更多>>     —— 擷取自《瑜伽師地論》卷八 妄 語 是 透 過 語 言 造 成 的 口 業 行 為
  發出妄語的對象妄語或對國王、統治者發出;或對國王的使者、政務官員、執行法令的人員發出;或對德高望重、或修道者等發出;或在公眾聚集的處所,公開地向大眾發出。
  更多>>     —— 擷取自《瑜伽師地論》卷八 晚 晴 集 講 記
  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更多>>     —— 擷取自《晚晴集講記(弘一律師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