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 | .欲.界.定. | .十.六.特.勝. | .八.背.捨. |
.體.驗.與.功.效. | .四.色.界.定. | .五.輪.三.昧. | .八.勝.處. |
.靜.坐.之.前.方.便. | .四.無.量.心. | .九.種.不.淨.觀.法. | .十.一.切.處. |
.靜.坐.示.範.圖. | .四.空.處.定. | .八.念.法. | |
.修.身.與.攝.心. | .六.妙.法.門. | .十.種.觀.想. |
.十.六.特.勝. |
六妙法門,第一是「數」。行者因修習數息之故,即能生出四禪、四無量心以及四無色定,前文已略為解釋。 第二妙門是「隨」。行者因修隨息之故,能生出十六特勝。 佛說十六特勝緣起,是初說四諦法時,弟子有不能悟者,故為他們更說九想觀、八背捨等不淨法。修不淨觀雖除貪欲,其中又有生厭患心者,因此不得無漏。故佛改變方針,教其捨不淨觀,轉為修特勝法,因特勝法中,有定有慧,具足諸禪,故稱為特勝,細分為十六。 一、知息入 息入時,知其從鼻、口、經咽喉、胸、心至臍部。 二、知息出 息出時,知其從臍、心、胸、經咽喉、至口、鼻。如是一心照息,心隨於息不亂。又能知息相粗細、輕重、澀滑、冷煖。修習隨息法比數息為勝,因數息心闇,無有觀行智慧,多生愛見過患。習隨息之時,即知此息是無常,命依於息,以息為命,如果一息不還,則命亦隨之而去,息既無常,命亦無常,愛見等病,自不易生。 三、知息長短 修隨息時,忽覺入息長,出息短。因心靜住內,息隨心入故,入則知長,心不緣外境,出則知短。又心細則息亦細,息細則入息從鼻至臍,微緩而長,出息從臍至鼻,亦復如是。如人疲極,休憩歡喜,息即隨細且長。反之,心粗則息亦粗,息粗則出入急疾而短。譬如人遇恐怖,疾走上山,或擔重疲極,此則息短。 四、知息W身 修隨息時,忽覺其身如雲似影,又覺出入息W身毛孔,見息入無積聚,息出亦無分散。覺身空假不實,無常生滅。亦知生滅,剎那不住。以上三事和合,方有定生,三事既空,則定亦無所依,知空亦不可得,如是了知,於定中方能不著。 五、除諸身行 行者因覺息W身,忽發得初禪定,心眼開明,見到身中三十六物,臭穢可惡,此時方知三十六物,皆由四大而有,其中一一無我,亦無我身,此時即除心行粗受。 六、受喜 照出入息,則可除卻懈怠睡眠,而覺心輕柔M,隨著定心而受喜。 七、受樂 樂從喜生,若心得喜,身便調適,身調適後,則得盛樂,樂是喜增長故。又初心中生悅,是名為喜,後W身喜,故名為樂。 八、受諸心行 上既受樂在懷,必有心所法相隨,依心樂境,入一心時,知此定乃虛妄不實,而不貪著,則得三昧正受,故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 前既止心一境,但未有慧解,必為沈心所覆沒,今用喜照了,令其不沈沒,故名作喜。 十、心作攝 因喜心動散,則發愈過常,攝之令還,不使馳散,返觀喜性,畢竟空寂,可使定心不動搖。 十一、心住解脫 以上W身之樂,凡夫得到,多生愛染,為其所縛,不得解脫。今以觀照智慧,破析W身樂時,即知此樂,從因緣生,空無自性,虛妄不實,觀樂不著,其心便得自在。 十二、觀無常 觀諸法空,生滅亦空,生時諸法空生,滅時諸法空滅,於其中亦無男、無女、無人、無受、無作,如是觀無常法,可得自在。 十三、觀散壞 此身不久當是散壞寂滅之法,非真實有。此定亦由色受想行四陰和合而有,四陰散壞,定不可得,故心無所愛著。 十四、觀離欲 凡有愛著,皆名為欲,離外而緣內,亦未免著欲,今入此定,能觀破析,故觀離欲。 十五、觀滅 是心有生住異滅四相,多諸過患,雖修至識極少之處,也是四陰和合,無常無我之法,不可染著,故觀滅法。 十六、觀棄 以上處處W捨一面,至此捨到極點,凡夫得到,以為涅槃,不能捨離,今得此定,能觀其法,亦是無常、苦、空、無我,非真涅槃,故觀棄捨。 此十六特勝法,其中未必盡得,或得兩三種,或得四五事,因根機不等,功夫有深淺,故所得特勝,亦因之而異。
|
回講義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