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印度朝聖之旅 — 追尋佛陀的足跡

佛教青年協會導師暢懷法師傳略

雷音庫
印度朝聖之旅
佛陀傳(版展)
六祖壇經(版展)
能慈老法師墨寶
素食添新意
佛青活動影片庫
YouTube影片庫

佛青最新上載圖片
(更新日期:2021-9-10)

佛青2020年圖片
佛青2019年圖片
佛青2018年圖片
佛青2017年圖片
佛青2016年圖片
佛青2015年圖片
佛青2014年圖片
佛青2013年圖片
佛青2012年圖片
佛青2011年圖片
佛青2010年圖片
佛青2009年圖片
佛青2008年圖片
佛青2007年圖片
雷音記者專欄
(更新日期:2010-6-18)

屯門蝴蝶灣觀音公園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公開籌款報告

   

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朝聖行(4) - 鍾 勤

 

第一篇(2/2-11/2)

第二篇(11/2-12/2)

第三篇(13/2-16/2)

第四篇(16/2-24/2)

完結篇(25/2-29/2)

 

 

 

新德里(New Delhi)- 孟買(Bombay)

行程至此已第 15 天,部份團友在新德里酒店住多 1 天,準備翌晨乘早機回港。而我們往南印度 30 多人,則於當天下午 4 時往機場,飛機 6 時 10 分由德里起飛,7 時 40 分飛抵孟買。在夜空上俯瞰,隱約看到一片大海,海面上零落地散佈着船隻的燈光。沿岸道路上青白色的路燈,長長的像一串珍珠鑲在黑天鵝絨上。在印度半個月以來,都是在內陸周遊,到此又看到海洋了。

旅遊車在海傍大道奔馳,空氣濕潤並帶有些鹹味,非常熟悉,噢!就像香港坐海邊或乘搭渡海輪時習習吹面的海風一樣。

孟買確有幾分像香港,貼切地說,像 20、30 年前的香港,有許多建築物,與香港僅存少數的舊建築物極似。當然孟買也有現代化的一面,到底它是印度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路上有雙層巴士行走,夜市燈火輝煌,人群熙來攘往,很熟悉的景像,頗有親切感。

  不過,孟買並不是此行的遊覽點,我們是在孟買轉往奧蘭加巴,參觀舉世聞名的宗教古蹟,藝術瑰寶 —─ 愛羅那石窟及阿旃陀石窟。

 

 

 

孟買 - 奧蘭加巴,愛羅拉石窟

  大清早起身,趕搭 6 時 10 分前往奧蘭加巴的火車。到了車站,天仍未亮。路邊睡了很多人,有的席地而臥,有的蒙頭而睡,也不理什麼風寒與雅觀。有什麼辨法呢,都是些貧苦大眾,住不起車站附近的旅店,清早又沒有公共巴士,露宿街頭也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了。

火車在西海岸的孟買火車站出發,向東深入內陸,空氣漸漸變得干燥。鐵路在德干(Deccan)高原上伸延,兩邊風景不斷變換,時而一坐無際的曠野,時而遠處展綿着奇峰聳峙的山脈,景色非常壯觀,但也十分之荒涼。尤其令人驚異的是,有些鐵路經過的地方,荒草與樹木一片枯黃,看來是很久未曾下雨了。

火車行駛了 8 小時,到達奧蘭給巴已下午 2 時多了,跟着乘車往酒店。

奧蘭給巴是一座樸素寧靜的小城,鄉村風味濃厚,沿途看到很多穿白衣戴白帽的回教徒。

事實上此鎮受回教影響很大,蒙兀兒帝國第六代王帝奧蘭澤布(Aurangzeb)曾居於此,所以此鎮以他為名。聽導遊說此處有奧蘭澤布及其妃嬪的陵墓,但比起他父親所造的泰姬陵,規模是小很多。因時間怱怱,也就不去參觀了。

印度南方與北方的風土人情很不相同,即使身為遊客,也感覺得到。這裡的初春,比北方要和暖很多。往後到了賓加羅,馬達拉斯,天氣就跟香港的初夏一樣。南方人較黑,越往南越黑。南方的教育比較普及,很多人會講英語,生活沒有北方那樣保守。從孟買以至馬達拉斯等南方城市,街上所見的路名,海報以及廣告,都用羅馬字母,許多還有英文,但北方多是印度文字,對遊客來說就很不方便了。

如果欣賞印度菜的話,不要錯過南印度菜,南方的菜式別具風味,令人讚不絕口,但是有一味好像是湯圓一樣的甜品,甜得發膩,實在吃不慣。

來到酒店將近下午 3 時,大家未進午飯,饑腸轆轆,酒店很清淨,餐廳沒有別的人客,見我們來到,馬上為我們做起烤餅及菜餚,因為飯後要趕往參觀愛羅拉石窟(Ellora Caves)。

愛羅拉石窟位於奧蘭給巴西北 29 公里,由酒店前往,車行 45 分便到達。石窟延綿 2 公里,沿着山坡開鑿,現共有 34 個石窟,分屬於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

石窟由公元 3 世紀開鑿至 13 世紀一前後長達 1,000 年。最早期 1 至 12 窟是屬佛教石窟,由公元 3 至 7 世紀開鑿。隨後之 13 至 29 窟共 17 個石窟是屬印度教,建於 7 世紀至 9 世紀,第 30 至 34 窟,也就是最後 5 窟,是屬耆那教建於 9 至 13 世紀。

未見到石窟,以為是一些洞穴之類,及至親臨其境,看到規模之龐大,佛像之莊嚴,彫刻之精美,實為之瞠目結舌,驚嘆不已!

有些石窟,不只是石窟那樣簡單,更可以說是建築群。這群建築包括大殿、廳房、廊柱、佛龕佛像高塔等,其中屋中有屋,層層梯級,迂迴走廊。更有神像,動物像等皆彫刻精細,栩栩如生。

我們所慣見的建築方法都是從無至有,先有了個空間,再依次砌建而成。但石窟卻是相反,先是一個山頭,並不是將山鏟平了再建造,而是將一座山頭,由上至下,層層開鑿,將不要的石頭鑿去,如此漸漸呈現大殿,塔像等等外廓。如果一座塔有 100 尺高,這座山的某點 100 尺高處便須保留作塔頂,在塔的周圍繼續開鑿,至塔旁 50 尺高處是大殿,便保留此作大殿的屋頂,如果至 30 尺有一走廊通往其他殿堂,便於某處 30 尺鑿出走廊,如此類推。故此在開鑿石窟之前,先須將一山頭,作好整體之佈局,層層往下開鑿,直至一群建築物的外廓,就好像原已埋在沙堆之中,當沙粒瀉去而現露出來一樣。然後是向深廣開鑿,鑿出殿堂空間及廊柱等結構。再彫刻精緻的佛像,神像及花紋。要知道此地的岩石極之堅硬,以古代的工具開鑿,所需之技巧及毅力,實在驚人。其中第 16 窟蓋拉神廟(Kailash Temple)佔地 70,000 萬平方呎,其中 100 呎高的主殿,面積就有 18,300 平方呎之大,堪稱愛羅拉石窟代表之作。

第 12 窟是向深廣發展。分成 3 層,身處偌大的空間,真難以想像原處是堅硬的岩石。每層更有內龕,彫有巨大的佛陀座像。愛羅拉屬於佛教的 12 個石窟之中,只有 1 個是寺廟,其他 11 個是精舍,是印度古代最大的佛教僧侶宿舍。佛教的石窟比較簡樸,但仍不減其莊嚴及偉大。

參觀完石窟,天色漸黑,坐上旅遊車趕返酒店。

 

 

 

阿陀石窟(Ajanta Caves)

  早上 8 時半出發往阿旃陀石窟。石窟位於奧蘭給巴東北 104 公里處,車程 2 小時。

阿旃陀共有 30 個石窟,有一點與前愛羅拉石窟不同的是,這 30 個全是佛教石窟。

石窟建築年代由公元前 2 世紀一直至公元 7 世紀,前後跨越千年之久。但 7 世紀之後,不知何故,石窟之開鑿轉移至上述愛羅拉。及至佛教在印度衰落,此石窟也被世人遺忘而湮沒。直至 1819 年,有一隊英軍獵虎至此,無意中發現,遂再為世人所知。窟內之石刻浮彫及壁畫,以描述佛陀一生事蹟為主。壁畫之色彩,雖歷千多年仍舊絢麗多彩。也許是曾被湮沒於深山,因而避過了歷代的戰亂及破壞,保存之藝術瑰寶,其豐富及完整,為全印度石窟之首。

由於阿旃陀石窟內的壁畫藝術評價很高而為世所重,因此每天來參觀的遊客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藝術家及畫家或修讀藝術的學生,但多數是西方人及日本人,至於中國人,除了我們是以朝禮聖蹟的性質來此之外,一時尚未聽說其他人來過。

說起旅遊印度,港人近年才較注重,但多數前往新德里,泰姬陵及克什米爾北印一帶。近來亦有港台佛教徒組團朝禮恆河流域佛陀聖蹟,即前曾述及之聖地。至於南下孟買就較少了。再往內陸如奧蘭給巴,南下至賓加羅,邁索爾一帶,更為罕至。當地居民,很多人連中國人都未見過。

不過,說回頭,在 1,000 多年前玄奘法師就已曾來過阿旃陀。法師當年來到了摩訶刺侘國(Maharastra),即今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帶。(此邦是印度第三大邦,工商業發達,首府為孟買。)西域記曾這樣記述阿旃陀:「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當遽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巖面墼,阿折羅阿羅漢(ArahatAcara)所建。」

我們來時是在原野上向東北直駛,將到目的地,情景與西域記所述相仿。我們發覺原先出發的原野竟是高原一現時下臨深谷,回座山嶺壬重重,連互如牆。沿着河谷而下,轉了幾個山頭便到了阿旃陀石窟。

石窟建於瓦戈羅河(Wagohora river)旁的斷崖之上。河谷頗深,但水流不,大石窟位置隱蔽,確如玄奘法師所說「基於幽谷—背巖面壑」。

阿旃陀現有石窟 30 個,其中最先一個或如西域記所說,是阿折羅阿羅漢為紀念他的母親而造之外,其他多為國王及商人所建造以供養出家人。當時僧眾,每年 4 個月雨季在窟中結夏安居修行。其他 8 個月則外出弘法。夏日酷暑時,洞中非常清涼,而冬天則溫暖。崖邊有小路向下通往溪河,水流甚為清美。確是個修行好地方。

由於洞窟多達 30 個,參觀者可選擇最富宗教藝術及內藏珍貴壁畫的洞窟參觀,以第 1、2、9、10、12、16、17、19、21、26 最值得細加欣賞,記得要帶大一些的電筒,窟內是不准用閃光燈拍照的。因怕強光損害壁畫色澤,但可請管理員用電燈照明,當然要付一些費用。

如果要參觀所有開放的石窟,得化上一天時間,中午回車上取用由酒店預先準備好之飯盒。正午陽光下,天氣頗炎熱,旁有茶室,有汽水飲品供應,在內稍作休息,飯後各自活動,有些留在茶室休息閒談,有些回旅遊車午睡,餘興未盡的上石窟繼續參觀。

在上山路口兩旁有很多擺賣礦石的小販,有各種各樣的礦石,多數是石英,外觀像水晶一樣,價錢比香港便宜得多,但仍有很大的還價餘地。要小心的是如果你露出有意購買的樣子,這些小販會捧着礦石一擁而上,纏個不休。

下午 4 時許回程,到酒店已將 7 時,結束了這天豐富的行程。飯後大家各自取出所買的礦石,互相欣賞比較。想起行李又增重不少,而放的只是一堆石頭,不禁相顧失笑了。

 

 

 

奧蘭給巴-孟買-果亞-合里

  上午 10 時由奧蘭給巴乘機回孟買,航程 30 分。午飯後再乘機南下,飛航了 2 個半小時,至果亞邦(Goa),來到果亞,所見風光又是不同。處處是海灘椰樹,芒果樹也很多。班納治(Paniji)雖是果亞邦的首府,但只是數萬人口的小鎮。市內西洋色彩非常濃厚,有很多教堂,一般房屋多是紅瓦白牆,恍如歐洲小鎮。當地居民友善,溫暖的陽光將一切都晒得懶洋洋的。路邊時有賣椰子的攤檔,空椰殼堆成小山一樣。這裡的椰子較小,但很清涼解渴,比汽水有益得多,而且價錢十分之便宜,我們幾乎每人都買了一個當水喝。

我們只是路過果亞, 由果亞再去合里(Hubli),最後由合里前往甘丹哲蚌寺。

由果亞至合里約 188 公里,下午 4 時半朝東向內陸進發,開始是在一片田園風光的平原上行駛,來到果亞邦與卡納塔克邦(Karnataka)接壤的山區,天已入黑,來往的車輛越來越少,又走了 2、3 小時,山路更加荒涼,路好像永遠走不完似的,暗淡的月色下,路旁的樹林變得黑影幢幢,忽有奇想,曾聽聞說人跡不至的地方便有精怪棲止,這黑黝黝的山林中也不知藏了多少魑魅魍魎。林中時有怪聲傳來,明知是鳥獸聲,卻也令人毛髮悚然。

車中團友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呆坐,有的看着車燈所照茫茫前路大家都非常疲累了。突然間,前面燈光耀眼,車子在路障前停了下來,一個背着長槍穿着便衣的漢子跑上車來,大家睡意都消了,只見那漢子用木棒在行李架像找什麼似的來往挑撥了一番,便讓我們走了,心中暗自慶幸,雖是深山荒嶺,還終算是王法所及之地,如果來個兵賊不分,我們也只好任由宰割了。

車行不久,又停了下來,司機將引擎蓋掀起,搞了一手髒黑,終於找出毛病,原來是油泵吸不到汽油。弄妥之後終於能走了。晚上9 時多車又停了,這次司機有了經驗,大家也不慌,很快又行走了,但第 3 次停車時大家都得下車,輪胎爆了,換胎需減輕車身重量。車上只留下羅居士,她病了 2 天,燒得很厲害。有 2 位團友借了 2 件外衣給她披着,另有 2 位也不太舒服,再有一位是氣管不適,咳得厲害,都叫他們留在車內,色受風寒夜露,大家七手八腳找電筒,拿工具,動手換輪胎,那旅遊車可不比私家車,什麼都是大傢伙,在光線不足下,單將後備胎摸索地卸下,就得花上許多功夫。

持稱師和他的師父,神情嚴肅,相互輕聲交談了一番之後,我們沒聽懂,持稱師便在車頭點起了盤香,作了一些儀式。

車胎此時已換好,繼續行程,終算一切順利,深夜 11 時,經過了幾次鐵路平交道,路旁疏疏落落的開始有了人家,入城之後,找了好一陣子,才找着預定的旅館,已是晚上 11 時了。

 

 

 

二月二十日 甘丹寺

  合里是高原上一小鎮,孤僻得像是為世所遺忘,城中街道頗髒亂。酒店旁有一大湖,早上有些牛羊來湖邊飲水,更有白鷺飛至,佇立湖畔,景色甚美。

  早餐後往訪甘丹寺,車程 3 小時。甘丹寺分東西兩部,每部約 8 百多人。今次來訪甘丹寺及跟着之哲蚌寺及色拉寺最主要的目的是想了解他們的衛生環境及醫療設施以作出相應的供養幫助。原因之前曾收到來函,知悉該 3 寺院環境擠逼,衛生條件差醫葯缺乏,以致傳染病流行,尤以肺病患者增加得很快。

  3 座寺院合共有 7,000 多人,大部份多是學僧,如此規模,世所罕見,即中國盛唐之世,也不過如此,但由於環境醫葯差,以致疾病流佈,有許多學僧,發心出家,原期學成之後,弘揚佛法,行益群生,𨚫不料身先患病,以致學業不繼,壯志消沉,消息傳來,幸而得到香港善信佛青會友發心供養,來印之前本欲將善款購買藥物,部份寄運,部份今次携來給他們,但礙於香港的葯物管制條例,寄運携帶超過一定份量必須經當時的醫務衛生署批准,而進入印度亦同樣受到管制,申請手續非常麻煩,再且印度本身有藥物及醫療器材生產,價格比香港便宜很多,因此直接將善款匯寄給他們及部份經今次去印度朝聖行携給他們是最方便妥善的做法。

  由於寺院大,每一寺院都分成上下院或東西部以便於管理,每一分院,有的有診所,有的準備成立,各院的情況不同,人數有多有少,醫葯需求都不同,與那一位負責人連絡,如何分配供養也就成為今次行程所需了解的重點了。

  在甘丹寺參訪及商量了一天,將善款分成三份,一份贊助他們一項原有的衛生改善計劃,此計劃包括衛生教育,垃圾處理及污水道改善,多打水井改善水源等等。一份贊助診所葯物及維持費用,另一份則成立一基金,專給予一些患急病或需做手術而要進城中醫院所需之醫療費。我們除供養所帶的部份善款之外,團友們亦紛紛私下解囊供養。我們今次所帶的款額雖不太多,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將這裡所見的情況帶回香港,佛青將根據所得的資料,把其餘的贊助匯至。往後佛青只要是繼續收到這方面的贊助,善款就會不斷的匯到,在跟隨參訪的寺院,做法也相同,說究竟,印度寺院改善衛生醫療條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要發長遠心,要學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

 

 

 

 

甘丹寺 哲蚌寺

  早晨再往甘丹寺,商量今次組團所包括的供僧法會活動,然後再往哲蚌寺,哲蚌寺與甘丹寺相距不遠,車程不需 10 分鐘,到達哲蚌寺先商談供養醫療基金事宜,情形大致與甘丹寺相同。中午時分供僧,兩寺同時舉行,供養侍一出家人十盧比,午餐按他們平時之習慣進行,他們的飲食很簡單,行堂每人派一塊大餅,另有行堂手提大水壺,將熱騰騰的奶茶注入每人面前放置的搪瓷杯中,1,000 多眾就在大殿中默默進食。很是慚愧,我們供養得很少,只是一頓午餐,希望後有來者,多多供養。

  寺院為我們準備了午餐,有牛油麵包,沙律蔬菜,糕點,當然也有那些大餅奶茶,慚愧,慚愧,何德何能?享用此豐富午餐!

  飯後拜訪多位高僧大德,並恭聽開示獲益不少。每拜訪一位高僧,大家都將所帶佛珠經咒集中在一起請法師加持,此外法師也一一為每一位團友加持祝福。往後一共拜訪了十多位高僧,多是再來之人,修行功夫深不可測,我們都依上述方式,一一拜訪。

  回到旅店己晚上 7 時半,完成甘丹,哲蚌兩寺之參訪。

 

 

 

合理 — 賓加羅 — 邁索爾

  下午 5 時半才有班機往賓加羅,上午空閒,來印已有 21 天,車行勞頓,正好乘此休息一下,早餐有麵包,薄餅,乳酪及水果。陽光從棕色的玻璃透進來,非常溫暖,一邊喝着香濃的奶茶,一邊欣賞湖畔景色,見月一群白鷺飛來,趕忙回房取相機,拍它幾幅美景。

  合理至賓加羅(Bangalore)機程 1 小時,賓加羅是卡納塔克邦的首府,是印度第五大城市,也是印度科技中心,很多著名的大工廠如飛機製造,電子公司均位于此。賓加羅位于德干高原南端,海拔 1,000 公尺,所以夏無酷暑。城市規劃整齊,公園處處,有「花園城市」之美譽,此外城中學府林立,文化學術氣息很濃。

  我們一行人等於晚上 7 時多再由賓加羅出發往邁索爾(Mysore),車程 3 小時又 20 分。到達邁索爾之那馬那斯酒店(Hotel Ramanashree)已晚上 11 時。在酒店大堂,已有幾位僧人久候迎接我們。其中有位高大肥胖的出家人,很熱情地衝前而來擁抱,定神一看,原來是久違了的諾布多傑格西,格西曾多次來港講經,與港信眾很有法緣,現住在色拉寺。大家寒喧談論一番之後,他們便連夜趕回色拉寺去了。

 

邁索爾,色拉寺

  邁索爾是南印度主要城鎮之一,以清香茉莉花著名。也是印度絲綢及檀香木主要產地。此檀香木製品如佛像,念珠,檀香扇等琳瑯滿目,喜歡檀香木製品的遊客可千萬不要錯過選購機會。

  由邁索爾前往色拉寺車程 2 小時,大家 5 時不到便起床,5 時半出發,早上 7 時半抵色拉寺並在寺中用早餐。

  色拉寺分上下兩院有僧眾共 3,000 多人,住在分佈在寺院附近的僧舍中,儼然一小型社區,自然條件雖然較差,但都打理得井井有條,種滿花草,色拉寺位于高原,附近有田可耕種,但水源不充足,寺內有一診所,普通病痛可以應付,重病者則需送往邁索爾市的醫院了。

  僧眾中有 100 多人患上肺結核,寺中已在籌組一康復計劃,計劃包括建隔離病房,聘請醫生,提供療程所需之葯物,環境改善,營養補充等。計劃很好可是每一項都需錢,今次我們來到正好能夠提供幫助,我們並向他們表示佛青很願意幫助他們完成此項計劃,(按最近收到來信,除病房早已造好,醫生也早請到之外,肺病患者已有 70% 康復,真是好消息)。除提供肺病康復計劃所需錢之外,像甘丹、哲蚌寺一樣,也提供診所維持及重病入院之費用。辦妥這些事項後,下午同樣拜訪附近高僧大德,情形如前兩寺院一樣。

  持稱師及其師父陪同我們 20 多天,走遍尼泊爾,印度南北聖地,現在來到色拉寺,他們就好像回到了家裡,大家很有興趣參觀他們師徒倆居住的地方。

  他們住在離寺稍遠一條街巷,房屋雖小但很雅緻,屋外花木扶疏,牽牛花攀滿了籬笆,也許是高原陽光充沛,屋旁的玫瑰花又紅又大。

  下午 4 時回程,順訪邁索爾近郊之 Dxonskar Choede 寺,此寺藏有很多珍貴古物,有大觀音像,會說法之度母像,尊者阿提莎所造之經文等。回到市區經過邁索爾皇宮,只見燈火輝煌,氣勢不凡。原想參觀只因時間已晚,回到酒店晚上 8 時正。

 

 

 

邁索爾-賓加羅-馬達拉斯

  早上 6 時出發返回賓加羅, 再由賓加羅乘搭 10 時 10 分班機飛往馬達拉斯,於 11 時抵達。

  馬達拉斯(Madras)是印度東南沿海一個很繁榮的現代化城市,有很多來自星馬一帶的商家,也有來自香港的廠商,路上時有見到寫有中文的中國餐館。市區道路整潔,有些大街車輛不多,信步蹓達,頗為愜意。在聖佐治堡有一座博物館,前身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現在館內陳列過百件昔日東印度公司的文物如信件、地圖、人物肖像等。

  由聖佐治堡南行,沿路可看到連綿不斷的海灘,此海灘長達 13 公里,號稱世界第二大。沙細色白,遠望便是一望無際藍色的大海,在海天盡頭處,可以見到船隻出沒,往往開始只見有一枝桅杆,漸漸變成一首巨舶,靜觀頗為有趣。

  市內有很多印度廟,最有特色的要數車廟,在南區一街口,外型似一戰車高達 28 公尺。以及施華神廟,塔高 9 層,彫滿神像及人物像。

  馬達拉斯的佛教遺蹟都已湮沒。現時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北部,古代為達羅毗荼國(Dravida)。其都城建志補羅(Kanchipuram)就在馬達拉斯西南 70 公里處。玄奘法師曾形容此地說:「達羅毗荼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號建志補羅,周三十餘裡,土地沃潤,稼穡豐盛,多花菓,出寶物。氣序溫暑,風俗勇烈。深篤信義,高尚博識...... 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並皆遵學上座部法。天祠八十餘所,多露形外道也。如來在世,數遊此國,說法度人,故無憂王於諸聖迹皆建窣堵坡。」

  建志補羅城也是護法菩薩出生地。但今天此地佛教的聖跡或湮沒,或漸融入印度教或被替代,良可嘆也!

  建志補羅今日為印度教七大聖地之一,寺廟遍佈有「千塔之城」之譽。同時也是全印數一數二之大學城,學風頗盛。

  晚上往一中國飯店用餐,周圍街道清潔,街燈樹影相互掩映,環境甚是幽雅。菜式非常豐富美味。明晨便要離開印度,飛往另一國度 ── 斯里蘭卡。雖然在印度只是 20 多天,卻留下深刻難忘的回憶。

 

(待續... 接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