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買 - 奧蘭加巴,愛羅拉石窟
大清早起身,趕搭 6 時 10
分前往奧蘭加巴的火車。到了車站,天仍未亮。路邊睡了很多人,有的席地而臥,有的蒙頭而睡,也不理什麼風寒與雅觀。有什麼辨法呢,都是些貧苦大眾,住不起車站附近的旅店,清早又沒有公共巴士,露宿街頭也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了。
火車在西海岸的孟買火車站出發,向東深入內陸,空氣漸漸變得干燥。鐵路在德干(Deccan)高原上伸延,兩邊風景不斷變換,時而一坐無際的曠野,時而遠處展綿着奇峰聳峙的山脈,景色非常壯觀,但也十分之荒涼。尤其令人驚異的是,有些鐵路經過的地方,荒草與樹木一片枯黃,看來是很久未曾下雨了。
火車行駛了 8 小時,到達奧蘭給巴已下午 2 時多了,跟着乘車往酒店。
奧蘭給巴是一座樸素寧靜的小城,鄉村風味濃厚,沿途看到很多穿白衣戴白帽的回教徒。
事實上此鎮受回教影響很大,蒙兀兒帝國第六代王帝奧蘭澤布(Aurangzeb)曾居於此,所以此鎮以他為名。聽導遊說此處有奧蘭澤布及其妃嬪的陵墓,但比起他父親所造的泰姬陵,規模是小很多。因時間怱怱,也就不去參觀了。
印度南方與北方的風土人情很不相同,即使身為遊客,也感覺得到。這裡的初春,比北方要和暖很多。往後到了賓加羅,馬達拉斯,天氣就跟香港的初夏一樣。南方人較黑,越往南越黑。南方的教育比較普及,很多人會講英語,生活沒有北方那樣保守。從孟買以至馬達拉斯等南方城市,街上所見的路名,海報以及廣告,都用羅馬字母,許多還有英文,但北方多是印度文字,對遊客來說就很不方便了。
如果欣賞印度菜的話,不要錯過南印度菜,南方的菜式別具風味,令人讚不絕口,但是有一味好像是湯圓一樣的甜品,甜得發膩,實在吃不慣。
來到酒店將近下午 3
時,大家未進午飯,饑腸轆轆,酒店很清淨,餐廳沒有別的人客,見我們來到,馬上為我們做起烤餅及菜餚,因為飯後要趕往參觀愛羅拉石窟(Ellora Caves)。
愛羅拉石窟位於奧蘭給巴西北 29 公里,由酒店前往,車行 45 分便到達。石窟延綿 2
公里,沿着山坡開鑿,現共有 34 個石窟,分屬於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
石窟由公元 3 世紀開鑿至 13 世紀一前後長達 1,000 年。最早期 1 至 12
窟是屬佛教石窟,由公元 3 至 7 世紀開鑿。隨後之 13 至 29 窟共 17 個石窟是屬印度教,建於 7 世紀至 9 世紀,第 30 至 34
窟,也就是最後 5 窟,是屬耆那教建於 9 至 13 世紀。
未見到石窟,以為是一些洞穴之類,及至親臨其境,看到規模之龐大,佛像之莊嚴,彫刻之精美,實為之瞠目結舌,驚嘆不已!
有些石窟,不只是石窟那樣簡單,更可以說是建築群。這群建築包括大殿、廳房、廊柱、佛龕佛像高塔等,其中屋中有屋,層層梯級,迂迴走廊。更有神像,動物像等皆彫刻精細,栩栩如生。
我們所慣見的建築方法都是從無至有,先有了個空間,再依次砌建而成。但石窟卻是相反,先是一個山頭,並不是將山鏟平了再建造,而是將一座山頭,由上至下,層層開鑿,將不要的石頭鑿去,如此漸漸呈現大殿,塔像等等外廓。如果一座塔有
100 尺高,這座山的某點 100 尺高處便須保留作塔頂,在塔的周圍繼續開鑿,至塔旁 50 尺高處是大殿,便保留此作大殿的屋頂,如果至 30
尺有一走廊通往其他殿堂,便於某處 30
尺鑿出走廊,如此類推。故此在開鑿石窟之前,先須將一山頭,作好整體之佈局,層層往下開鑿,直至一群建築物的外廓,就好像原已埋在沙堆之中,當沙粒瀉去而現露出來一樣。然後是向深廣開鑿,鑿出殿堂空間及廊柱等結構。再彫刻精緻的佛像,神像及花紋。要知道此地的岩石極之堅硬,以古代的工具開鑿,所需之技巧及毅力,實在驚人。其中第
16 窟蓋拉神廟(Kailash Temple)佔地 70,000 萬平方呎,其中 100 呎高的主殿,面積就有 18,300
平方呎之大,堪稱愛羅拉石窟代表之作。
第 12 窟是向深廣發展。分成 3
層,身處偌大的空間,真難以想像原處是堅硬的岩石。每層更有內龕,彫有巨大的佛陀座像。愛羅拉屬於佛教的 12 個石窟之中,只有 1 個是寺廟,其他 11
個是精舍,是印度古代最大的佛教僧侶宿舍。佛教的石窟比較簡樸,但仍不減其莊嚴及偉大。
參觀完石窟,天色漸黑,坐上旅遊車趕返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