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印度朝聖之旅 — 追尋佛陀的足跡

佛教青年協會導師暢懷法師傳略

雷音庫
印度朝聖之旅
佛陀傳(版展)
六祖壇經(版展)
能慈老法師墨寶
素食添新意
佛青活動影片庫
YouTube影片庫

佛青最新上載圖片
(更新日期:2021-9-10)

佛青2020年圖片
佛青2019年圖片
佛青2018年圖片
佛青2017年圖片
佛青2016年圖片
佛青2015年圖片
佛青2014年圖片
佛青2013年圖片
佛青2012年圖片
佛青2011年圖片
佛青2010年圖片
佛青2009年圖片
佛青2008年圖片
佛青2007年圖片
雷音記者專欄
(更新日期:2010-6-18)

屯門蝴蝶灣觀音公園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公開籌款報告

   

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朝聖行(3) - 鍾 勤

 

第一篇(2/2-11/2)

第二篇(11/2-12/2)

第三篇(13/2-16/2)

第四篇(16/2-24/2)

完結篇(25/2-29/2)

 

 

西

往瓦拉那西(Varanasi)

  清晨出發往瓦拉那西,此城位於菩提加耶西北偏西,路程 300 公里,車行約 70 小時,下午入城,道路非常擠塞,花了 1 小時始抵達酒店。

  相信一般人對此城都感陌生,但如果有人對你說鹿野苑就在它的附近,而且恆河最值得遊覽的一段也在此城,你就不會奇怪今次的行程為什麼要包括瓦拉那西了。

  印度人視瓦拉那西為最神聖的城市,並稱之為「永恆之城」,因為印度教 3 位最主要的神之一 ── 濕婆,是此城的守護神故又稱「濕婆之城」。事實上,此城歷史悠久,其文物至少可追溯到佛陀時代。長遠以來,都是印度學術及宗教文化的中心,城中充滿着傳統色彩。

  瓦拉那西又名貝勒拉斯(Banaras),玄奘法師譯作婆羅尼斯,是古代婆羅尼斯國的都城,在西域上有這樣的記述:「婆羅尼斯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西臨殑伽河(Ganga,恆河),長十八九里,廣五六里。閭閻櫛比,居人殷盛,家積巨萬,室盈奇貨。人性溫恭,俗重強學,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氣序和,穀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藍三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百餘所,外道萬餘人,並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斷髮或椎髻,露形無服,塗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這段記述,在今天看來,仍不失為一篇新鮮貼切的寫照。除了伽藍及僧徒不復見到之外,隨處都可看到古代遺留下來的風俗,也可見到剃光頭留髻的裸形外道,居民都很友善。恆河邊,雄偉的古代建築櫛次隣比延着河邊伸沿,在陽光下,展現着歷史的絢爛。

  為了觀賞恆河日出,我們清晨五時半就從酒店出發,車行不久就停在一處路旁,在此下車需徒步 10 分鐘才能到達河畔,此時天尚未亮,但見沿途燈光輝煌,人群熙來攘往已很熱鬧,更有一處戲棚,大鑼大鼓,似正在演神功戲。

  路面泥濘得很,其實不單是泥,而是牛糞,塵土,泥漿加上恆河水的混合物。路面低窪處,一腳踩下去,足足有2寸厚。有幾位團友聽聞要遊恆河,便着了對拖鞋,想不到要走這樣的路,滿腳糞泥的,真替他難受,真是難忘的經歷呢!

來到岸邊,天色漸明,河面涼風陣陣吹來,非常適意。

來自雪山,被印度人視作聖河的恆河,緩緩流過此城,流經了古老的歷史,也流走了說不盡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河水仍在那裡靜靜流着,想起了孔夫子說的「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

河水也有咆哮忿怒的時候,雨季到來,水位會暴漲數 10 尺── 岸邊高大的建築物頂部曾被水浸的痕跡,歷歷在目 ── 沒見到真是無法相信,河水會浸到大廈的屋頂。

恆河的景色是變幻多端的,早上的陽光給河水灑上了金菕A每樣事物都充滿着朝氣,午後的河水變得深綠,映著岸上紅黃色的廣廈美麗如畫。入夜後恆河上星空高高地懸掛著,小舟悄悄將月色劃成一道道藍黑的流痕,又一道道像水銀似的泯合了,暗藍交織着銀白,令恆河看來冷艷中又帶着幾份神秘。

河岸有一大片空地及石階,平時聚集着人群,或坐或臥,或祈禱冥想等,石階級一直往下伸至河水中,男男女女便沿著階級走進水中沐浴,在河岸稍上游處有白煙裊裊升起,正在焚化屍體。印度人認為恆河位於瓦拉那西的一段最接近梵天,故此病重衰弱的人往往來到此城等死,死後火化了便投入河中,由此直通天堂。待焚的屍體用品紅或雜以蘋果綠的布疋包裹,色彩鮮艷奪目,擱在平板車或三輪車上,在大街鬧市內穿插,有時人車爭道,與人群擠在一團,可是路人對此視若無覩,平淡得似乎運載的是一件傢俬或電視機。

印度人對死亡似乎看得很自然和平常。這可能與他們的信仰及環境有關,遠在佛陀時代之前,印度就有輪迴觀念,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令他們感到死亡只是意味着一個新的生命開始,這也詮釋了印度教為何崇拜毀滅之神── 濕婆(SHIVA)── 除了對自然力量的畏懼之外,也許有它更深的意義存在。此外印度民族長久以來飽受天災及外來的侵略蹂躪。且經常在貧困中掙扎,凡此原因都形成了對來世的希求,而對現世的執著較淡,從而影響他們的生命觀。

在沐浴場稍下游處有許多婦女在用棍棒捶打衣服布條之類, 洗好的衣料舖滿石灘。

他們在河中傾倒骨灰,沐浴洗衣甚至取水飲用,令到我們很驚訝,非常難以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但是他們世世代代都是這樣生活,恆河養活了億萬生民,也孕育了印度文化。

其實他們生活得很自然,就像我國以前的農村生活一樣,幾千年來,長江黃河不也同樣地孕育了中華文化,養活了億萬生民嗎?

河流是有生命的,印度人相信恆河能淨化人類的生命,這是他們的信仰,姑且不論,但河流茯O不斷地自身淨化。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生活不再自然,再加上人類急功近利,肆意破壞自然環境及生態平衡。一座座的工廠沿河興建,每年傾倒以百萬噸計難以分解的有害物質,結果微生物死了,魚蝦絕跡了,河流的生命也完了。

也許印度人的衛生觀念較差,生活方式落後,但是,且慢批評,我們自己的問題可要嚴重得多呢。

我們一行人等分乘了 2 艘木船划出河心,恆河 6 時半日出,可是真不巧,水天相連處有一帶雲層,即使如此,大家還是屏息而觀, 携有相機的團友更是嚴陣以待。

突然間,霞光千幅,衝雲而出,將半邊天空,照射得金光燦爛,但是很失望,仍不見日頭,等到 7 時,霞光漸收,太陽始露面,已經是高高掛在雲頭之上了。

木船在河中央一片沙洲停泊,大家早已準備好膠瓶膠袋,下船在灘上拾取有名的恆河沙,恆河沙確是很細,呈灰黃色,沙粒中的晶體閃閃發亮,沙洲面積很大,有幾條骨頭,也不知是人還是動物的,有幾只兀鷹在上空盤旋,間中落在沙灘上尋找食物,景色非常荒涼。

 

鹿野苑(Sarnath)

遊罷恆河,乘車前往鹿野苑。鹿野苑在城北 10 公里處,晉朝法顯和尚在佛國記說:「順恆水西行十二里延到迦尸國婆羅柰城。城東北十里許,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棲宿......。故名此處為仙人鹿野苑。」

鹿野苑還有一感人傳說。據西域記述:在古代,如來及提婆達多分別為善鹿王及惡鹿王時,在大林中統領鹿群,各 500 餘。有一次國王至林中打獵,鹿群面臨大難。於是善鹿王向國王說情,說是:「如果縱情射獵,鹿群將即時全部喪命,很快就腐臭,國王您以後也無鹿肉可食,不如由我們每天獻上一隻鹿,如此國王每天有新鮮鹿肉吃,我們亦可延旦夕之命」國王聽從其言。自此兩群之鹿,輪流輸命。惡鹿王率領群中有懷孕母鹿,次當受死,向惡鹿王說:「我是該當受死,可是肚堛熙壑l不應喪命,希望鹿子出世後再受死。」惡鹿王不答應。母鹿便向善鹿王請求。善鹿王考慮到要其他鹿先去送死,也很為難,決定自己去替死。國王見到善鹿王便問:「何故遽然而來」。善鹿王說:「有雌鹿當死,胎子未產,心不能忍,故以身代替。」國王聞後非常慚愧,歡道:「我是人身鹿,你是鹿身人。」自此釋放諸鹿,不復輸命。所以該處又名施鹿林。鹿野苑梵文為 mrgadava,但印度人口說或在地圖上,多稱該地為 Sarnath,此字源自梵文 Saranganathe,意即「鹿王」,也就是源於上述鹿王的故事。

在公元 7 世紀玄奘大師到達此地時,鹿野苑是很興旺的。慈恩傳形容說:「渡婆羅尼斯河,東北行十餘里至鹿野伽藍,臺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從引文「臺觀連雲,長廊四合」來看,當時的建築物是非常高聳,並有長廊像現時中環的行人天橋一樣,將這些大廈都連成一片。可見得當年鹿野苑的規模是非常大的。

可惜的是,到了 12 世紀,土耳其回教徒入侵,破壞寺院,殺戮僧人,鹿野苑遭到極度的破壞。此外回教徒也大肆掠奪婆羅尼斯都城,據說其中有一位侵略者穆罕木得,格阿(Muhammad of Ghûr)將在城中掠得的財寶運載回家鄉,竟用上了 1,400 匹駱駝。

無論古今中外,總會有些惡人在破壞佛法,可是佛法有沒有因這些人的破壞而消滅呢!他們如此做無非是以火焚天,逆風揚塵,佛法仍在留傳,而這些人只怕還在地獄受苦,真是愚不可及啊。

今日的鹿野苑是一片很大的園地,一進入園門,最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古塔。這座塔可以說是鹿野苑的一個標誌,塔高 128 呎,深入地下也有 10 呎,塔分兩層,上層是磚,下層則是石造。塔的來歷已難考究,據一般推測是建於笈多王朝(320-500)。現在的名稱是「法眼塔」(DHAMEKHSTUPA),是觀法的意思,也有稱為「初轉法輪紀念塔」,在玄奘大師所著西域記中並沒有提及,可能此塔是當時眾多建築物中的一種吧。

距離鹿野苑西南半哩有一八角型的塔,建立在一外圍有殘磚壁的土墩上,此處就是五比丘迎佛塔。當初如來成正等覺後,想起前曾跟從學定的兩位仙人,鬱頭藍子及阿藍伽藍,前往欲度化他們。可是這兩位仙人已經命終升了天。便往能野苑度化前曾共修苦行的五位隨從。此時佛陀威儀寂靜,神光晃曜,身真金色,安祥前進,往鹿野苑行來。憍陳如等五人遙見如來,互相說:「來者就是那瞿曇,一定是修行多年無成而退了心,所以來找我等。大家不要理睬他也不要迎接他。」可是當佛陀漸漸走近,五人被佛的威神感動,忘了約定之言,慌忙拜迎問訊,執弟子禮。成為佛最初所度之五比丘,此塔就是為了紀念此事而建。

從土墩的外圍用磚砌成的殘壁可以看得出整個土墩就是圮塌的塔身,因為外層的磚壁被取走,便露出土墩似的內部。至於墩上的八角形塔是 16 世紀蒙兀兒王朝建的。可以說是在塔上面再建塔。

從玄奘法師的西域記中,也可以證實原塔是非常雄偉:「伽藍西南二三里,有窣堵坡(Stupa)高三百餘尺,基址廣峙,瑩飾奇珍,既無層龕,便置覆鉢。雖建表柱,而無輪鐸。其側有小窣坡,是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棄制迎佛處也。」

在古代,甚至早於佛陀時代,鹿野苑是仙人居住之地,也有鹿群棲息其中。今日的鹿野苑,風光明媚,芳草如茵,古樹濃密,真是個仙人住處,我們沒有碰到仙人。倒是有不少梅花鹿,在園中部份地方養着,見到遊人,即行近待人餵食。

園中有一石亭,內有數段石柱,是 1905 年發掘出土並被鑒定是阿育王石柱。阿育王在全印度各處佛遺跡處皆立柱紀念,此石柱相信是阿育王為紀念佛在此初轉法輪而建立的。阿育王石柱對佛蹟的追溯及考證,起了極大的幫助。它像歷史的接力棒一樣,將佛陀時代的遺蹟,可靠地傳遞給今人。

園中另有一亭,建有佛為五比丘說法像,是現代所建。

到了鹿野苑一定不能錯過參觀鹿野苑博物館,該館建成於 1910 年,展列了很多發掘出土的佛教古物,包括佛菩提像,八相成道的石浮雕,巨大的石雕法輪。有一柱頭,是阿育王石柱的頂部,高約 2.3 公尺,晶瑩潤澤,柱上彫有 4 隻獅子面向四方,下有象、鹿、馬、獅四獸,獸與獸之間隔著法輪。在印度有好幾處博物館有此阿育王柱頭,但都是複製品,唯有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館的是原物。今日這獅頭四獸圖,被印度政府用作政府的鑑章及象徵。

博物館中,有一佛說法石像。雖有些缺損,但造型之優美典雅,世間很難找到一尊比他更好的了。在當地或瓦拉那西,都有依之而造的小佛像,可找手工精細造型真切的佛像,請回一尊供奉。此佛像他處極少見到,在香港,只有在中華佛教圖書館見有一尊在供奉。

 

聖地總結

印度佛教聖地,一般是指佛陀出生以至笑n,乃至行住坐臥,每處都成聖蹟,後人均為之建塔建寺,以作供養紀念。但很多聖蹟已因日久而湮沒,但主要的六處聖蹟幸而仍存,稱為六大聖地,即前曾朝禮之:

  (1)藍毗尼 ── 佛誕生地。
  (2)菩提加耶 ── 佛苦行,成道處。
  (3)鹿野苑 ── 初轉法輪處。
  (4)舍衛城 ── 佛長住說法處,給孤獨園所在地。
  (5)王舍城 ── 佛長住說法處,靈鷲山。竹林精舍所在地。
  (6)拘尸羅城 ── 佛笑n處。
  如果再加上
  (7)毗舍利 ── 佛說法處。
  (8)僧伽施(Sankasya) ── 佛上兜率天為母說法處。 

是為八大聖地,現今都存在。
  今次由於行程關係,沒有往僧伽施,留待他日有機會時再去此位於勒克惱(Lucknow)與亞加之間的聖地。
  朝禮完鹿野苑之後,印度之朝聖活動可說是圓滿。下午趕往機場乘搭內陸航機往勒克惱,再轉機到亞加(Agra)。

 

 

 

亞加,泰姬陵,紅堡

行程中安排往亞加,主要是參觀舉世聞名並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觀的泰姬瑪哈陵。

在亞加,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十分多,都是慕名來參觀泰姬陵的。帶領我們的兩位本地導遊都會講國語,可見當地頗重視旅遊業。

泰姬陵確是美得難以形容,遠遠望去像是白玉彫砌成,潔淨無瑕,清麗如仙子。陵前有一連數個大方池,倒影成雙,美妙絕侖。據說泰姬陵會隨着一日間不同的陽光照射而發出不同的色彩,時而潔白,時而青藍,嫣紅,金黃...... 變化奇幻。泰姬陵好像是窮穹下的舞台佈景,而設計者利用太陽作為「舞台燈光」,產生的美景,令人賞心悅目之餘,也不得不讚嘆古印度人的智慧。他們像我國古代的建築師一樣,極注重建築物與天地環境間的和諧。反觀我們香港近年的建築,一時流行玻璃牆幕,大家鬥將陽光耀向對方,一時又流行三尖八角,大廈間又在左斬右擋,戟天u雲。建築物都變得盛氣凌人了。

泰姬陵的外圍有幾重巨大的拱門。在陵旁周圍,高聳著回教式的尖塔。喜歡攝影的團友,可以大展身手,利用不同的角度、距離、層次,將各類建築物,組成種種不同的構圖。相信每一幅畫面,都是沙龍的上選。

走近泰姬陵,看到外壁,卻是微黃褐色,並不是潔白。但當你再細看,發覺黃褐的原因是由於每一塊白雲石,都鑲滿了由不同顏色的寶石拼綴成圖案及花朵,就會驚歎不已。

  泰姬陵雖然是給人留下非常美麗及壯觀的印象, 可是它也包含了一段悲哀綣戀的故事。

這座陵墓是印度最後一個回教王朝 ── 蒙兀兒王朝(1526-1707)第五代帝王沙迦罕(1627-1658),為了紀念去世的愛妻而造。總共動用了 20,000 人,由 1631 年開始建造,費時 22 年才完成。沙迦罕自從妻子亡後漫長的歲月中,並沒有再娶,因為他太愛他的妻子,太想念他的妻子了。

後來沙迦罕被他的兒子奧朗給巴篡位,並將他幽禁在數里外阿格拉堡。他的晚年只能每天從亭中,眺望他愛妻的陵墓。臨終時,躺在涼亭地o上,要求守衛將他的頭墊高一些,好讓他能夠望着他妻子的陵墓而死。

泰姬陵是一座偉大的建築,也有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可是從這偉大表面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帝王的奢華,也可以看到為了個人的私意,耗費了多少人力及國力。沙迦罕本人所得到的,只是淒涼的晚境,而蒙兀兒帝國,也因之衰弱而至滅亡。

在阿格拉,另有一值得一遊的名勝就是阿格拉堡,由於城堡是由紅色沙岩造成,呈現褚紅色,故又稱紅堡。阿格拉堡是上述建造泰姬陵的國王沙迦罕的祖父阿克巴所造。後來沙迦罕也在堡內增添了多幢主要的建築。我們試從沙迦罕晚年休憩的涼亭中外望,下面閻摩那河如帶繞過,順河向東遠望,可以見到泰姬陵白色的影子。

遊罷紅堡,導遊帶我們參觀雲石加工廠,產品多是模仿泰姬陵的雲石壁,先在白雲石表面彫成細緻的花葉圖案凹位。然後將各種不同顏色的寶石 ── 綠寶石用作葉,紅寶石用作花等等 ── 琢磨至與石面凹位相同的形狀,再鑲嵌在白雲石上。功夫非常細緻繁重,產品由梳蛢陛A泰姬陵模型以至整張桌面都有。本想買一些小件產品,但見到加速場那些落後的手工操作 ── 用手指音蛢茪p寶石,一面浸水,一面在砂輪上打磨,那些很年青的工人,大概是廠方安排,每人都刻意的展示他的手指,指頭上生了厚繭,由於長時浸泡,厚繭都發了白,這些發白的厚繭被砂輪劃成裂口,指頭變得畸形,指甲也分不出。他們展示這些狀況的用意是說明工藝品的製作不易,買貴一些也值得。可是本人見到了這情況,卻失去購買欲,免得每次看到美麗的藝術品時,想起那變形的指頭。

  下午離開阿格拉,沿閻摩那河北上 203 公里至德里。

 

 

德里

德里分新舊兩部份,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道路寬直潔淨,建築物新型整齊,公園草坪特多。從印度門至市政府,國會大廈,博物館一帶,建築物雄偉,道路及草坪一望無際,完全是首府的氣派。

德里曾是回教王朝的都城,所以有很多古蹟是關於此王朝的,其中較著名的有胡馬雍大帝的陵墓。胡馬雍是蒙兀兒王朝第二代帝王,也就是建造泰姬陵的沙迦罕王的曾祖父。

甘地墓位於閻摩那河畔,是遊客必去的地方。墓園周圍有一大片花園草地。墓陵是一大塊純黑的大理石一墓前放置油燈及鮮花,大家輪流獻花向這位印度的國父,近代的偉人致敬。

一連半個月的尼泊爾北印朝聖行程,至此告一段落,團友分成兩部份,40 多人準備翌日返港,而本人則與另外 20 多人,於下午乘搭內陸航機直飛孟買,展開行程第二部份 ── 南印度,斯里蘭卡之行。

 

(待續... 接第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