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傳中土,至今已有一千九百三十多年。在這悠長的歷史中,不僅影響國人的宗教思想及文化,更且融入民間生活之中。直至今日,我們日常所用的名詞口語,有不少是源自佛教或在早期曾被佛教典藉所引用的,以下繼續為大家摘錄一些有關詞語。
鸚鵡學舌
或作「鸚鵡學語」。《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不主張在語言文字上拾人餘唾。後因以此喻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見解。
自由
沒有任何障礙而能充分自主的境界。即指從煩惱束縛中獲得解脫,達到自在無礙之狀態,《六祖壇經•頓漸品》:「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又說:「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在佛經中,自由與自在的意義差不多,自由自在就是見性後「縱橫盡得」的境界。菩薩成道,叫做「得大自在」。
欲火
形容情欲熾盛如火,又以淫欲心如火不可遏止,故稱欲火。楞嚴經卷八:「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後以欲火形容沉緬色情。
前言不對後語
《續燈錄》卷十一曰「向上宗乘又且如何舉唱?」師曰:「前言不及後語。」「向上宗乘」又稱「向上一路」,是宗門直指人心之法間,非是語言所能形容表達,只能內心證悟,故此問者說前語,答者言語道斷,今則指說話前後不照應,漏洞百出。
交割
禪宗僧堂中,新舊職務交替時,新舊之人對於一切事物共同處理分割也。相當於現今之辦理移交。《百丈清規•入院條》:「入院後,須會兩序勤舊茶,詳細詢問山門事務、砧基、契書、什物,逐一點對交割,計算財穀,簿書分明,關防作弊,預在詳審。」同書《寮舍交割什物條》:「新舊相沿交割,損者公界修補,缺者本寮陪償。」此外二人共同交接查點事物稱為交點;移交錢財,稱為交收;新舊二者之交代,稱為交承。今時商家謂銀貨兩交曰交割。
翻案
禪宗機鋒敏捷,出奇制勝,破壁斬關,推翻對方之觀點謂之「翻案」。今指推翻原有之結論,鑒定或已定之罪案,稱為翻案。
同床異夢
謂同睡在一張床上,卻各自做自己的夢。《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山僧雖與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夢」謂同樣修行,各自的境界不同。現比喻二者雖然同做一件事,或交往密切,而各有自己的打算。
空中樓閣
出於《百喻經•三重樓喻》: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面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富翁說:「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層。」佛教以此比喻說明修行要築好根機,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此喻虛幻的事物或空想。
自損損他
指自害害人,為「自利利他」之對稱。善導般舟讚:「縱此貪嗔火,自損損他。」
自覺
覺悟自我本具之佛性。佛教依覺的範圍和程度的差別而立「三覺」。唯佛具有三覺: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自覺」異於凡夫;凡夫沉迷,全不自覺;佛則朗然大覺。「覺他」異於二乘;二乘自求出世,無兼利心不能覺他;佛則大悲普度。「覺滿」異於菩薩;菩薩無明未盡,法性未圓,佛乃道窮妙覺,覺行圓滿。後以自己有所認識而覺悟為之自覺,如「覺今是而昨非」,又以自己感覺到為自覺,如:「輕微的心臟病,病症不顯著,病人每不自覺。」
遊戲
《史記,周本紀》:「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在佛經中,遊戲是指佛,菩薩隨心所欲地渡化眾生而毫無障礙。如《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常所遊戲勝妙法樂,不貪世間諸欲境界,是為菩薩遊戲法樂」又遊戲常用於「遊戲三昧」和「遊戲神通」。「遊戲三昧」三昧即三摩地、專心也,將心專注一境,為禪定之異稱。遊戲三昧,猶如無心之遊戲,心無牽掛,任運自如,得法自在。《六祖壇經•頓漸品》:「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又《維摩經嘉祥疏》:「外道二乘,神通有礙,不名遊戲,今菩薩無礙云戲也。」今以不關心實際上之效果,惟為自發活動以求身心愉快之動作為遊戲。
畢竟
終極之意,決定之意。佛典中常見之詞,如「畢竟空」謂諸法究竟不可得,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終歸於空。智度論三十一曰:「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無有遺餘,是名畢竟空。」「畢竟依」佛之德號也。佛為眾生究竟之依處,故稱畢竟依。讚阿彌陀佛偈曰:「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遇斯光者業垢除,是故稽首畢竟依。」「畢竟無」,如龜毛兔角畢竟無者。「畢竟覺」佛之所證,他人無有類似之證也,同於無上覺。如此等等,後亦常見於詞文。如白居易《題王侍御池亭碑詩》:「畢竟林塘誰是主?主人來少客來多。」李商隱《早起詩》:「鶯啼花又笑,畢竟是誰春?」
空想
即空觀,觀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諸法,盡為因緣所在,因緣所生之法,無有自性,空寂無相。《中觀論•四諦品》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謂空諦之理,觀之空諦之理曰空觀,為入理之門。唐•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空為入道之要門,常作空想,便無執著,便除煩惱。然作空想不能執「空」而成「頑空」如摩訶上觀卷五所說:「著此空想,諸佛不化」。執著「頑空」之想之人,甚至連「因果」也否定了,諸佛難以度化。今以空想指幻想,不切實際的想法。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