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記者專欄

佛教青年協會導師暢懷法師傳略

雷音庫
印度朝聖之旅
佛陀傳(版展)
六祖壇經(版展)
能慈老法師墨寶
素食添新意
佛青活動影片庫
YouTube影片庫

佛青最新上載圖片
(更新日期:2021-9-10)

佛青2020年圖片
佛青2019年圖片
佛青2018年圖片
佛青2017年圖片
佛青2016年圖片
佛青2015年圖片
佛青2014年圖片
佛青2013年圖片
佛青2012年圖片
佛青2011年圖片
佛青2010年圖片
佛青2009年圖片
佛青2008年圖片
佛青2007年圖片
雷音記者專欄
(更新日期:2010-6-18)

屯門蝴蝶灣觀音公園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公開籌款報告

   

2008年11月7日 暢懷法師壽宴開示:「要學菩薩的精神,也就是前人說的佛菩薩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最重要的是為法忘軀。」

佛教青年協會於十一月七日(星期五)晚上七時正在九龍旺角新世紀中心美心酒樓設素宴以恭賀暢懷法師八十壽辰。暢懷法師一生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弘法利生無倦,道譽日隆,德澤廣被,善緣遍植,緇素道侶弟子遍海內外;是故當晚筵開一百一十席,千餘佛家弟子,高僧大德,影視紅星,居士善信,雲集一堂,齊杯祝願法師健康長壽,廣度眾生。弟子們祝法師長命百歲,萬壽無彊,可見賓客及弟子們仰之忱,願法師長住在世。而法師臺上致詞時卻一再開示「「慈悲喜捨」的意義」。「慈悲喜捨」被稱為「四無量心」,即四種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擴展至無限的心念。 「慈悲喜捨」又被稱為「四梵住」,即能實踐這四種心,我們的心靈狀態將有如處在天界一般,得到一切安樂、和平、自在、歡喜。 藉著「慈悲喜捨」,可以把「自利利他」心擴充至無限。 一如既往,席間法師下座輪席答謝來賓厚意,親切平和;而影視紅星、來賓及弟子多人筵前獻歌,博得師父們及一眾席客不少掌聲,可謂滿堂歡樂,法喜充滿。而當晚擔任司儀是著名主持人張國強和林其欣。

猶記起法師曾開示眾說:「法師生日即眾生生日,出家人無所謂生日,不過藉此共聚一堂,恭敬三寶,而作佛事,弘揚佛法,增強團體活動,長養各人善功德,不得已而諾之矣。」法師以入世隨俗活動,弘揚出世的佛教精神,乃大乘行者也。值得後學敬佩!

當晚,法師隨緣開示「慈悲喜捨」的意義」。四無量心,一是慈無量心,二是悲無量心,三是喜無量心,四是捨無量心。此四種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慢等煩惱,體證菩薩無量無邊的境界。簡單來說,慈(maitri)為與樂,即饒益有情;悲(karun~a^)為拔苦,即除其怖愄、苦難;喜(mudita^)為慶賀,即見其得樂而慶慰欣喜;捨(upeks!a^)為等視怨親、無所著,即捨前三心(慈、悲、喜)。若分別來說,此四心的觀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綜合來說,慈、悲、喜、捨才是慈心的全貌。

此四心通名為無量者,是因菩薩利益眾生之心,廣大無邊,不分怨親,不別愛惡,不僅?及人類,即蠕動含靈,凡是有知覺者,莫不饒益。所緣眾生既無量;能緣之心也無量,利生之心既無量;培德植福也無量,所以菩薩經無量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修得功圓果滿,便證無上菩提。
  
一、慈無量心
慈能對治自己的瞋恨心。既要想種種辦 法,俾令眾生得到快樂,無論他人如何毀謗和惱害我,也不應該生起瞋恨心。視他身如自體,當自受樂時,見他人無樂,便起慈憫心,令其得快樂。行者欲入定時, 先作誓願,願望一切眾生,悉得受樂。然後用清淨心,先繫念最親愛的人,如自己父母或兄弟受樂之相,一心繫緣不散,若有異念,攝之令還。若有外境現前,也皆 不取,單以一心觀想得樂之相,歷歷分明,日以繼夜,相續不斷,日久三昧便發。行者以三昧力,即以定中,則能真見彼人受樂之相,身心悅愉,顏色和適,了了分 明,見親人受樂之後,逐漸將範圍推廣,次見他人,乃至自己的冤家對頭,由十人至百人,千人萬人,以至十方五道一切眾生,悉得受諸快樂,能如此修慈心,便可 離諸忿怒,是名慈心相應。

二、悲無量心
悲能對治自已的惱害心。既要想種種方 法,拔濟眾生的痛苦,眾生無論如何欺負和凌辱我,也不應該生惱害心。若見眾生受諸苦惱時,等同身受,當應生起悲憫心,令其得大解脫。行者於慈定中,常念欲 與眾生快樂,然而從慈定出,猶見眾生受種種身苦心苦,於是心生憐憫,心念口言,五道眾生,受此大苦,而我不能知不能見,乃與盲人無異,應發勇猛心,加功用 行,願於定中悉知悉見,拔眾生苦,與眾生樂,如是立願,而入禪定。仍如慈心之觀法,先繫念一親愛的人受苦之相,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以三昧力,得 見明了,以此進修,悲心自能轉深,是名悲心相應。

三、喜無量心
喜能對治自己的妒嫉心。既要想種種方 法,使令眾生離苦得樂,無論眾生得到任何利益,也不可以生妒嫉心,而且常作是想,如何能令彼等受無量樂,如何令彼受樂久住。行者於悲定中,憐憫眾生,受苦 逼迫,我用甚麼方法拔濟,令彼從苦得樂,從樂生大歡喜。此時深觀眾生,雖受苦惱,此苦虛妄,本無今有,有還歸無,易可除滅,令得歡樂。行者即發願言,願諸 眾生,離苦得樂,我於定中,悉皆得見,作是願已,而入禪定,以清淨心,繫念於親人,從苦得脫,受樂歡喜之相,念念分明,見到親人,其心悅愉,欣慶無量,乃 至十方五道眾生,受諸喜樂,亦復如是。行者於三昧中,雖見外人受喜之相,而於內心無有動搖,禪定功夫逐漸增長,是名喜心相應。

四、捨無量心
捨能對治自己的怨恨心。既要想種種方 法,欲拔眾生痛苦,令得安樂,並使生喜,眾生雖以怨報德,也不能生怨恨心。以上雖有慈悲喜三種心,而能三輪體空,即內無能施益之我,外無所受益之人,中間 也無施益之事。行者從喜定出,心自思維,若慈與眾生樂,悲拔眾生苦,喜令眾生歡喜,假若著相,則非勝行。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若說我能與樂與喜,即是 不德。今當捨此三心,一心發願,願一切眾生,皆得妙捨莊嚴,令我悉見,如此入定,用清淨心,繫念最親愛之人,受不苦不樂之相,如是乃至十方五道一切眾生, 亦復如是。於此定中,見諸眾生,皆是捨相,無憎無愛,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平等無二,三昧正受,便能轉深,不取不著,堅固安穩,是名捨心相應。
若人修習四無量心,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菩薩覺知生死熾然,煩惱逼迫,仍本著「拔苦予樂」的本懷,視一切眾生長者如我父 母,幼者如我子女,菩薩不只是自己解脫,也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在《陀羅尼雜集》說,菩薩有四種大事:心如大地、心如大海、心如橋船、心如虛空,能長養 一切善法,能包容一切差別,能啟發一切歡喜,能成就一切因緣。

會長袁先生推動會務不遺餘力,弘法利生,當晚安排派發法師的新著作,學佛答問【二】。後學祝願法師的「學佛答問【二】如印光大師所說:「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

承蒙法師佛教思想的影響,後學認為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最後後學在此祈願暢懷法師,法體安康,長住於世,常轉法輪,利益眾生,如虛空無量眾生,離苦得樂,早脫輪迴,速証佛果。

雷音記者
陳國強、陳宥儒
二○○八年十一月七日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