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4H%A5%CD%C1%BF%B0%F3/%A5H%AF%F9%C6%5B%A4%DF_1.jpg)
這幾年,習慣了每天泡泡茶,雖是一人茶事,卻非隨意之事,鋪一方茶席,點一段沉香,若逢一節氣,再添一些花,增幾許幽意。
草木總是真誠待人,這份心意與人際互動不同。茶在大自然中成長,接受陽光、雨露、風雨的洗禮,歷經多次遭遇后,與茶人、茶客相遇。它的靈氣與心意從未被隱藏,但泡出的茶味需要用真誠、直率、平和的心態去品味。
這不僅是因為茶本身的特質,更在於每一次泡茶、品茗時自我內心狀態。想想看,自己每日的泡茶習慣,就是對每一個心念的寫照吧。
近日,每每喝茶時總感覺茶湯苦澀,入口生硬,彷彿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卡在胸口。這樣的口感,或許是泡茶技術偏差,又或是內心妄念所致,但頻繁發生,說明我需要觀照自心了。
輕嘆一聲,似有似無,就像眼前這杯無力的茶湯一樣,我並未察覺心之起伏,但這茶,以其真實之感,多次提醒著我。覺察到此,豁然發現,這看似習以為常的習慣,包含著每次泡茶的心念。
泡茶的手法已如同條件反射般熟悉,但茶不走心,茶湯便走了味。這看似依賴、安全和平衡的習慣,讓心無知無覺,好似喝著茶,卻無法品味茶味,更不見真心。這是茶的真實,也是喝茶人的真實,更是自身的真實。
喝茶之苦澀,啟示我們生活的真相,我們常常忽略內心的真實,茶則用其苦澀提醒我們,芸芸如我,真實如茶。儘管茶的生命短暫,但它依然能釋放其味;我們的生命相對較長,卻被顛倒虛妄、醉生夢死所佔據,這苦又豈是這茶湯的苦澀能言。我們這些習慣難道不是執著愚癡、無明煩惱及怨恨嗔恚?
人生之茶,味之苦也,眼前這茶,如何泡?
重整自心,真心待茶,提起心念,真誠以待,似對待友人般,從碗沿緩緩注入水流,茶葉與水迅速融合,蓋碗中的茶湯隨即變成琥珀色。剎那間的妄念,迅即拉回當下,倒入品茗杯中,初入口仍是苦澀,後有回甜,一飲而盡。
再泡,拉高注水,未入口便有香氣,並不高揚,茶湯有苦有甜,各自參半。不甘心,繼而再泡,直到壺中水盡,茶再無任何滋味,仍未泡出澄澈的甘甜。
看著碗中的茶已殆盡,頓生沮喪之心,捫心自問,為何當下的我,真心待茶,茶味卻不如人意呢?
再次覺察,我相信茶會綻放其味,但不相信自己可以泡出一味甘甜之茶,這是茶的直心,並非是泡茶之我的直心。
提起水壺,向著盞中灌注之時,或是高沖,或是低注,我從不懷疑這茶的滋味,因我知它是如實的茶,在與我相遇時,會有茶的滋味。可是,在微妙的心隙間,有一絲對自我的懷疑或擔憂,不僅因自己呈現出的茶並不完美,更是因自我對茶的理解和真心不夠。
背負著這些沉重的負擔,又怎能以直心泡茶和品茗呢?茶從未曾因水之滾沸而心生怯意,相反,在這高揚之中,揮灑自如,釋放如蜜幽蘭之氣;未曾因久藏地下而心生怨懟,卻在與水相遇時,一洗塵土幽閉,宛若新生。
茶從未曾因水之滾沸而心生怯意,相反,在這高揚之中,揮灑自如,釋放如蜜幽蘭之氣;未曾因久藏地下而心生怨懟,卻在與水相遇時,一洗塵土幽閉,宛若新生。
茶葉未曾因泡茶之人不懂、不識、不真心、不直心待茶而煩惱擔憂,茶仍是茶,茶深信自己,亦相信泡茶之人。
以茶觀心,頓覺慚愧。人之心太過渺小,總圍繞著虛妄的我,看不清自我的本來面目,不斷陷入幻相之中,以幻為真。若遇心生歡愛之境時,習慣性地幻想對方,若對方不滿足自我想像,便心生怨懟;若遇他人優秀之境,更是嫉妒毀謗,認為他們影響到自我的成長;相信他人多於相信自我,便使自我受到傷害。
茶等草木,長成於泥土,幾經焙火,封藏於室,遇沸水仍能吐香增韻。人之靈長,萬年進化,可否走出自作繭蛹、自畫牢獄的自我?我們習慣於依賴他人,相信別人比相信自己更簡單,因為這樣不需要承擔獨立成長的責任,但這也讓我們無法把握每個不受控的當下,無法放下虛妄,無法面對和承擔不復存在的真。
茶之直心,拋開了一切,不思善不思惡,卻又安住於茶人、水、茶器之中。在每一次的相遇中,茶照見了自己,也照見了對方。當下,我們也應如茶般,相
信自己。![](images/%A4H%A5%CD%C1%BF%B0%F3/%A5H%AF%F9%C6%5B%A4%DF_3.gif)
重新整理茶席,看著那油亮的葉底,真心地感恩,感恩它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我,我深深地感恩茶所代表的平常心,讓我能夠用真心和直心來品味。
認真地洗茶器,拿出餘下的半包茶,燒水、靜坐,等待水開,側耳聆聽水開的聲音。感受自己每次呼吸,鼻腔中的氣流,水聲由悶悶的沉重之聲轉為輕快的擊打壺聲,最後化為肉眼可見的水汽。此刻,將自我打開,心與茶器一同接受水流的澆灌。
將乾茶請入盞中,輕輕地搖香、喚醒,提起水壺,向盞中傾注,輕柔而不失力量,平等而慈悲。稍坐,茶湯香氣撲面而來,湯色如琥珀,明亮清澈,茶湯醇厚絲滑,如絲綢般滑過口腔,香氣沁潤茶湯,溫潤五臟六腑。此刻的回甘、苦澀皆化為茶味,三口為品,四口為啜,周身在茶湯的香、氣、韻中,漸忘自我,心與茶相融,心已為茶,茶已入心。
茶葉在水中漸漸舒展,浸潤出茶湯的滋味。如此,諸君可識得自家茶湯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