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心經》裡面所講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是否他是智慧第一,所以佛陀對他說《心經》?
答: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這四句話就證到初果須陀洹,證了初果就是見到空理。明白空,六根就不會被六塵所染,因為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陀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般若經》是大乘佛教,應該為大乘菩薩講,為甚麼對舍利弗這個小乘人講呢?佛在《心經》裡這樣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講這部《般若經》是因為他有大智慧。他的舅父就是俱絺羅,最初他媽媽跟俱絺羅辯論都處於下風,後來懷了舍利弗,媽媽就充滿智慧,俱絺羅就辯不過她。所以俱絺羅認為這個孩子一定很有智慧,還在母胎裡,自己都辯不過他媽媽,如果出生了,辯才一定很出色。因此,俱絺羅就發心研究經論,精進勇猛地求學問,目的是為了將來跟舍利弗辯論。據說他因為勤於研習經論,手甲也沒有時間去剪而長得很長,名長爪外道。有一天,他上課後從外面回到家裡找舍利弗,家人對他說舍利弗已經跟佛陀出家了。因為他想跟舍利弗辯論,就跑到佛陀那裡去。佛問他:「你以甚麼為宗旨?」他說:「我以一切不受為宗旨。」意思是你講甚麼我也不領受,你講甚麼也沒有用,我一切不受。佛就反問他:「你不受,你還有一個不受?」意思就是你不受,就不用講這句話,你甚麼也不受,就甚麼也沒有,說這句話也就是受。佛陀這一問,俱絺羅不懂得怎樣回答,說接受不對,說不接受也不可能,最後他也跟隨佛陀出家。
∼∼∼∼∼∼∼∼∼∼∼∼∼∼∼∼∼∼∼∼∼∼∼∼∼∼∼∼∼
薄伽梵,佛之嘉號,具含六義,故存本音
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
佛有三不能
一、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
二、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眾生。
三、佛能度無量有情,不能度盡眾生界。
甚麼是天台宗的教義
一、空、假、中,三諦圓融。一切法並從緣生,「緣生無主」謂之空,「無主而生」謂之假,「不出法性」謂之中;亦名真諦、俗諦、中諦。
二、一念三千。一者,十數是能依,一念是所依,能所合成,故名十法界。二者,此十法界各各有因,各各有果,各各有界畔分齊,故名十法界。三者,此十法界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名十法界。
三、三法無差別。眾生法、佛法、心法,因果有殊,自他有別,其理性是一。《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四、性具法門。總具十界善惡諸法,他宗性善,此宗兼性惡,菩提涅槃既然性具,煩惱生死也是性具。
五、無情有性。此宗色心依正不二,佛性遍一切處,不隔有情無情,花草樹木,皆有佛性。佛性即三因佛性:一是正因佛性,以此成就法身果德。二是了因佛性,以此成就般若果德。三是緣因佛性,以此成就解脫果德。
—— 擷取自暢懷法師學佛答問《四》自問自答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