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高 僧 說 什 麼 ─ 智 儼 大 師:十 玄 緣 起 一 切 攝 一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智儼大師(六○二∼六六八年),俗姓趙,甘肅天水人氏,父親是當時的錄事參軍官。據說智儼大師童年時期就靈性非常,又聰敏好學,頗得家人喜歡。智儼十二歲時的某天,杜順長老來到他家,請求智儼的父母讓他跟隨自己出家學佛,趙氏夫婦自然欣喜異常,連聲答應下來。杜順長老先是把智儼交給自己的弟子,命弟子好生給予教誨,後來待智儼年齡稍長,便又命他跟隨印度來華的僧人學習梵語,十四歲正式出家為沙彌。

  智儼少年時代正值隋末兵亂,他在北方跟從攝論師法常研學《攝大乘論》,不到幾年就能做到洞解文義,而且還頗有自己的心得創見。智儼在研習佛學上所表現出的才華,使其身邊的僧人都十分讚歎。

  二十歲時智儼受具足戒,不久之後就開始了到處參學、四處遊訪的生活。不論各種經律論,智儼都有所聽聞,並精深研讀。在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量之後,智儼又跟從當時著名的僧人慧琳法師學習,可是他又覺得佛教經典與宗派甚多,而人的生命又很有限,假如都去學習恐怕只能做到博而不精,空是浪費了此生光陰,因此便於藏經樓中發誓,任憑隨意抽取經藏,抽到哪本便一心研習。智儼隨手抽取見是《華嚴經》第一卷,自此以後便專心學習《華嚴經》。

  其時正值智正法師開講《華嚴經》,智儼便特地前去聽講。可是在經過了一年的學習之後,智儼還是覺得自己有很多內容不太明白,心中的疑惑也越來越多,於是更加勤奮地閱覽經典,並不時地向人求教。在詳細地研讀了北魏僧人慧光所作之《華嚴經疏》後,智儼心中似有一些領悟,之後為了能夠更精深地鑽研華嚴義法,智儼又開始了華嚴六相義的研究。他把自己的從學心得寫在《華嚴經搜玄記》一書中,這時的智儼還不到三十歲。

  智儼法師最為代表性的佛學觀點是《十玄緣起說》。他受到華嚴六相義的啟示,又根據《華嚴經》中緣起法相的說法而悟得了《十玄法門》。

  華嚴宗的六相分別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雲華智儼從這六相上體會到華嚴法界的緣起相狀,其實也不過是這六個方面,因此,這六相可以用來解釋世間一切的緣起現象。智儼用理事(即體用、性相)並舉來說明他的理論,在《華嚴一乘十玄門》(杜順和尚講,智儼撰)中的《十玄門》,其次序是這樣的:「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二者因陀羅網境界門、三者秘密隱顯俱成門、四者微細相容安立門、五者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者諸藏純雜具德門、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者諸法相即自在門、九者唯心回轉善成門、十者托事顯法生解門。」

  世出世間的各種法門,便都包含在這十玄之中,它們彼此相互關聯、相互攝入、相互圓融,這種彼此相融相即、無礙包含的關係,就如同是一滴水就巳具備了百川之滋味。這是一種重重無盡緣起的關係,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這一切又是由清淨本心跟隨各種不同的條件(即外緣)而生起的。下面大概地解釋一下「十玄門」的內容和含義。

  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佛法是一個整體,儘管由於證悟方式或對某一種佛學思想的不同見解而分為許多不同宗派、法門,但它們都是彼此相應,相即相入的,彼中有此、此中含彼,終究也是同歸於佛教之中。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在古印度的傳說中,帝釋天宮殿裡有一種使用寶珠串結成的網,這一顆顆寶珠的光芒互相映照,互相含攝,而「因陀羅網」作為一種譬喻,是說明在世出世間,也有無數的網狀物。每張網上都垂掛著寶珠,每一顆寶珠都相互映照,在一珠之中頓現其他寶珠的華彩,它們相攝相映,重重無盡。「因陀羅網」的譬喻是說一切法都是互為條件而又互相攝入,它們不是獨立的個體,而圓融為一的整體。

  第三,秘密隱顯俱成門。佛教之中,各種法門,或秘密含隱,或是明白外現。如是一中有多,那麼一為顯而多為隱,在顯化之中尋求隱秘的法門;如是多中含一,那麼就是多為顯而一為隱,比如百千外境,也總會找到百千種外境背後的本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或隱或顯,而只有當隱顯互融、同時具備時,才能成就佛果。

  第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大小相狀,均是無礙自在而相融的。在一微塵之中,同時就可頓顯一切法,而這一切法,又可以在一念之中圓滿俱足。

  第五,十世隔法異成門。世,即是指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在這三世之中,又各自包含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此便成了九世。此九世,本事當人們一念心起時所成就的,因此說,這九世與這當下的一念便合稱為十世。這十世,相即相入的同時,卻又不失卻三世的自相,時間上的先後次序均是同時顯現,一切法門便都存在於這十世之中。

  第六,諸藏純雜具德門。在一行之中具足萬行,則成為「雜」,而在萬行會歸為一行之後,稱之為「純」。純、雜之間,相互攝入,不相妨礙,名為具德。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門。一人多,多人一,名為相容;體無行鉑而不失一多之相,稱為不同。因為諸法都是以真如為理體,故能相容無礙而又不失自相,即各種法門雖然有一鑫之別,但是都能互相包容。

  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諸法緣起,又相即相入,這便是一種無礙圓融,處處自在的境界。

  第九,唯心回轉善成門。諸法皆依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得建立,一切功德,本來具足。

  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世出世間,每一件事便都彰顯著一切事法,而這些事法又皆互為緣起。淺近的事法也顯示著深妙的道理,而這些事所顯之理又是圓融自在,毫無差別的。

  對於法界中的任何一法,都可以從這十個方面去觀察它們與真如(最高真理)的關係,通過這種觀照而達到事事無礙,周遍圓融的目的。

  華嚴宗的實際創宗人法藏法師,也提出了十玄的理論,法藏的「十玄」說與智儼的「十玄」說在名稱與次序上稍微有些不同,而基本內容則是一致的,後世為了區別,就稱智儼所立為「古十玄」,法藏所立為「新十玄」。

  智儼大師被後人譽為是「華嚴二祖」,他門下弟子眾多,比較著名的是薄塵、法藏、慧曉、懷齊、義湘、道成等人,傳承其華嚴學說並加以發揚的是法藏。

  唐高宗顯慶四年,智儼在雲華寺登座為僧眾們講說《華嚴經》,由此開始大振華嚴宗風,其名望遍及國內,上至王宮貴胄、下至黎民百姓,無人不景仰,無人不歸信。此後的某一夜,智儼忽然夢見一座廟塔傾塌,他醒來之後對弟子說已知道自己和這塵世的因緣結束了,並對門人說:「如今我將往西方去了。」在這之後不到一個月,智儼法師便辭世了,終年六十六歲。

——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 作者:馬超 ─ 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