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有三種不能,是哪三種呢?
答:一、佛不能度盡眾生。二、與佛無緣的,佛不能度他。三、不能消除定業。我們的罪業是自作自受的,佛是沒有辦法替我們消除,這要靠我們自己。
問:什麼叫發菩提心?
答: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只要有心就可以度眾生。比方有因緣時勸朋友來拜佛,吃齋,皈依三寶等,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很簡單。但中國的佛教卻認為一般普通人沒有資格度眾生,是要天龍八部推舉出來才可以。他們經常強調一點是「自己未度焉能度人」。好比自己不懂游水就不能去救遇溺的人。這個觀念大錯特錯。
我認為:自己未度而度人者,菩薩發心」,這句話也是經上來的。佛教的理論是有時這樣說,有時那樣講,此一時彼一時也。佛教的理論不是固定的,如果呆板不變就不是佛法。我們對事不要只顧單方面,要看全面。
問:若受了菩薩戒,可否買及煮三淨肉給家人呢,包括六齋日在內?
答:菩薩本是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殺生害命是不應該的,不論買肉及煮都不適宜。假若是家庭主婦,沒有別人替你買及煮的話,如你因為受了菩薩戒拒絕去做,這樣丈夫及兒女就很難相處,家庭就會分裂,在這情況下而要煮肉食的話,是沒有問題,但要生慚愧心,如果環境許可的話,最好是不要買也不要煮。
問:內觀禪和坐禪有何分別?
答:坐禪只是一個名詞,實在有千差萬別。書上有說禪有多種,「凡夫禪、聲聞禪、世間禪、出世間禪,小乘禪、大乘禪、如來禪及祖師禪」。坐禪有內觀、外觀、內外觀等等差別。
問:毘舍浮佛說過:「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彼亦滅」。「心本無生」是什麼意思?「前境若無心亦無」又怎理解呢?
答:有境就有心,有心就有境,兩者是相對的。「此有故則彼有,此無故則彼無」。沒有境就沒有心,沒有心就沒有境,兩者是互相成立的。
問:既是罪福如幻彼亦滅,為何還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罪福都是假的,那麼作罪和作福都不重要了嗎?
答:所以大家應要學佛法。以這樣幼稚園的問題,又怎能給你說明白呢。這是大學的理論,善惡因果報應是幼稚園的理論,進一步有小學,中學,大學還有研究院的理論,非常高深,有不同的層次。所以你用幼稚園的問題來發問大學的道理是難以講給你聽的。
問:佛教徒可否追求神通?
答:西藏的喇嘛多是求神通的,達賴喇嘛曾呵責他們,不許他們求神通。他有個弟子雖有神通結果也被人殺死了。中國人不主張修神通,要求智慧。有了智慧就有神通,有了神通未必有智慧。
問:《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現在佛殿上的佛像都是泥塑木刻,都是虛妄的。而我們拜佛,念佛的聲,不是以音聲所求嗎?我們應怎樣去理解呢?
答:這幾句經文都是大學的理論。我們殿堂上的佛像是讓幼稚園的人來參拜的,這個思想跟大學程度的思想是不共法,不能混為一談。
問:有人說佛經有五種人說,是那五種人呢?
答:一是佛說,二是佛的弟子說,三是天人所說,四是仙人所說,五是變化人所說,以上五種人有佛作証也可稱為經。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