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高 僧 說 什 麼 ─ 吉 藏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隋唐五代
吉藏:三論大成中道佛性

  吉藏大師是中國三論宗的集大成者,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先祖為躲避戰亂而移居到南海一帶,後來又遷居到金陵。在幼年時,吉藏的父親帶他去見真諦大師,真諦大師見此男童靈氣非凡,與佛門有著殊勝的因緣,便為他取名叫吉藏。

  在吉藏七歲時,隨法朗出家,十四歲時便跟從法朗學習《百論》,十九歲時即能講此經論。自從吉藏受戒之後,道業愈加精進,聲望也越來越高,尤其是陳桂陽王,十分欽慕他的學問,對他特別恭敬,常和他一起研習佛法。

  陳末時期,隋兵攻打建康,社會一片混亂,到處民不聊生。吉藏和幾位一同修學的出家人前往各處寺廟,到處搜集佛教文疏,並且把這些資料妥善地藏在三間堂裡,直到戰事結束後才整理出來。

  在隋朝平定江浙地方之後,吉藏便前往會稽秦望山的「嘉祥寺」居住。自從他來到這裡弘法利生,跟從他受學的人多達千餘。後來的學者因為他所住的寺號而稱他為「嘉祥大師」。

  隋朝末年,晉王楊廣在揚州設置了四個道場,邀請各地的佛教學者前來開壇弘法,吉藏由於佛學素養深厚,自然也在邀請之列。吉藏到達長安後隨即被安排在日嚴寺,大師終日埋頭整理《維摩經》著述,他的《淨名玄論》就是這個時期的著作。隋煬帝的次子齊王楊暕,於大業五年(六零九年)請吉藏大師蒞臨私第,邀集長安名士共有六十餘人舉行辯論大會。當時有僧燦和他對論,往復四十餘番,結果吉藏大獲全勝,這一年,他已經是六十一歲的老人了。

  隋朝覆亡之後,唐高祖李淵初次來到長安便召集佛教界的知名學者在虔化門下接見,而吉藏則被眾僧推舉為代表。此後,吉藏便長期在長安弘法傳教,于唐武德六年(六二三年)病逝,世壽七十五歲,臨終時寫過一篇《死不怖論》,以此來表明自己一心向佛,而不畏懼無常到來。吉藏法師圓寂之後被弟子們葬在終南山至相寺的北岩。

  縱觀吉藏大師一生的學說演變,可以發現前後共有三次變化:最初,吉藏宗承法朗大師的學說,對三論學說和涅槃學說都有深刻的研究和領會;在後來的弘法生涯中,吉藏繼而攝取了天臺宗的「法華玄義」之說,把天臺宗的某些理論融進自己的學說體系之中;最後,吉藏法師將其全部精力放在對三論的闡揚上,著有《三論玄義》,樹立起自己的宗要。在他以前的所謂「古三論」,有鳩摩羅什門下的僧肇、道融的「關內義」(也稱作「關河舊說」),還有僧朗、僧詮、法朗三世相承的「山門義」,到了吉藏,才開始集三論教義之大成,所以,他的三論學說被世人稱為「新三論」。

  吉藏的新三論,實際上是將龍樹、提婆的中道思想給予了中國化的表述,而在吉藏的佛學思想中,最有特色、最為突出的就是中道佛性論。

  三論宗的中心理論是闡發世界萬物當體性空而又無礙於緣起。世間和出世間的萬有諸法,都是眾多因緣和合而生,都需要一定的內外部條件才能夠生起出現,正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眾多條件和因素聚合而成的,因此也就沒有獨立不變的恆常自體。這便是緣起性空的意義。緣起而成的世間事物,其存在本身就是時刻變化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也是空的。三論宗強調眾生應當具有不偏於性空與緣起的中道認識,如此才能產生出智慧,並通過修持,使心性由染轉淨,達到「無依無得」的最高精神境界。

  印度佛教中觀學派的奠基人龍樹大師運用中觀學說來闡明佛性問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並非是恆常不變的,而是瞬息變化無常的,因而都是沒有自性的,並從這一觀點出發,來否定眾生從本以來就有佛性的說法,只是承認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

  三論宗的創始人吉藏大師在批判舊有的佛性思想的同時又吸收了龍樹的中觀理論,運用本宗「無所得」之方法論,提出了「中道佛性」的新思想。吉藏認為佛性是不可言說的,不可用世間文字言語所能表達的,因此是既非本有,也非始有。在佛性問題上,不論是持本有說(即認為人們先天具有佛性),還是持始有說(即人們的佛性並非先天所有,而是後天精進學佛,努力修持的結果),都是一種思想上的執著,都是「有所得」的,假如要以這種有所得之心來證悟佛法,獲得無上的智慧,實現心靈的解脫,是根本行不通的。為了破除人們的這種執著邊見,吉藏便以中道為佛性。而這種中道,便是一種離開極端、偏執的兩邊而形成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在《大寶積經》第一一二卷中寫道:「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吉藏認為,中道理論是佛教思想的最高真理,用這種真理來破邪顯正,便可開發出內在智慧。破邪就是破除一切執著妄念,顯正就是顯現諸法空性的實相。中道思想也便是對真俗二諦的超越,是對世界上任何兩相矛盾對立的概念的超越,而這也正是吉藏所認為的一種「無所得」的人生境界,而人們只有用這種無分別的心來修行,才是證得佛果的正確途徑。

  吉藏法師的著述深博龐大,現存的著作有二十六部,已經散佚的有數十部,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三論玄義》兩卷、《二諦義章》三卷、《大乘玄論》五卷、《法華玄論》十卷、《百論疏》九卷、《無量壽經義疏》一卷、《中觀論疏》二十六卷、《十二門論疏》六卷等。

  作為三論宗的一代宗師,吉藏終其一生都在弘揚三論宗的佛學思想,開講三論(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不下百餘遍,而諸如《華嚴》《法華》《大智度論》《維摩》等經論也宣講了百遍或是數十遍。

  在五十餘年的弘法生涯中,吉藏培養出很多佛教界的優秀人才,見於史書的就有智拔、智凱、智命等人,還有來自高麗國的慧灌,後來他到日本傳弘傳三論宗,被稱為日本三論宗的始祖。

  吉藏法師博學強識,卓有才華,而且與陳、隋、唐三代王室都有密切聯系,受到三代王室的尊重和推崇,因此也就不免過於恃才傲物。他長於辯論,而生活上又十分不拘小節,不善於處理和眾人的關係,因此在當時就招致了人們的一些非議。道宣對吉藏的評價是:「縱達論宗,頗懷簡略,禦眾之德,非其所長。」可見,吉藏真正卓有成果的,還是在做學問上,而並非是在待人處世方面。

——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 作者:馬超 ─ 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