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高 僧 說 什 麼 ─ 僧 肇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僧肇:法中龍象 才思幽玄

  僧肇(三八四∼四一四年),俗姓張,京兆長安人,少時家境貧困,只能以代人抄寫書籍作為謀生的手段,生活雖然清苦,但也使得他能夠閱讀百家言說,而僧肇尤為欣賞的則是老莊的道家思想。隨著知識面的不斷擴展,僧肇覺得老莊的道家思想「美則美矣,然期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之後僧肇又讀了《維摩詰經》,他品讀再三,認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為了尋求真正的解脫法門,僧肇決心投入佛門。出家之後,他「學善《方等》,兼通三藏」,二十來歲時就在關中一帶出名,當時一些人妒忌僧肇的才華,更有人不遠萬里來找他辯論,僧肇「才思幽玄,又善談說,承機挫銳,曾不流滯」,這些本想挑戰僧肇,挫敗他銳氣的人,最後都敵不過僧肇,只能敗興而去。

  鳩摩羅什在北涼時,僧肇決定投入他的門下修學,而鳩摩羅什對僧肇也是倍加欣賞,後來僧肇又跟隨他來到長安。在逍遙園譯場參與譯經工作時,僧肇盡其所能,他所寫的經序、經注,被鳩摩羅什譽為「秦人解空第一」。僧肇才華橫溢,卻在三十歲就英年早逝,他的主要著作主要包括《不真空論》《物不遷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僧肇的著作,主要闡揚龍樹、提婆的《百論》《中論》《十二門論》中的「中道」思想,所以也被後世的三論宗尊奉為初祖。此外,僧肇還有各種經注,如《維摩詰經注》《百論.序》《長阿含經.序》《定藏論》《梵網經.序》《金剛經注》《法華經翻經後記》《鳩摩羅什法師諫》等。

  作為鳩摩羅什的得意門生,僧肇最擅長的是般若學,在《肇論》中可以得見僧肇的全部佛學思想,其中《不真空論》反映了僧肇的佛教宇宙觀,並對當時的六家七宗進行了批判性總結,指出他們都沒有把握到般若空觀的實質。

  在批駁心無宗時,僧肇寫道:「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指出這並沒有達到人法兩空的大乘境界,因此還是不徹底、不圓滿的。對於即色宗,僧肇指出:「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即色宗的觀點是把世界分為本質與現象兩個部分,現實的物質世界不過是隨緣而起的現象而已,並沒有自性,因此不是實在的,而是空的。僧肇則認為即色宗這種割斷現象與本體的說法不符合中道觀,因為從中觀的角度去看,現象與本體是統一的,世間萬有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因此說是無自性的,而不用再人為地加以分別現象與本體,進而確認一切皆空。

  道安的本無宗,以為佛教之空,就是絕對的虛無,認為真如存在於現象世界之外,這顯然也不符合中道觀的思維方法。中觀學說認為,現實世界是待緣而起,因緣和合的產物,緣起則有,緣散則還歸於無,因此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沒有自性本質的,因而便是虛假不實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空」,然而這種空,並不是無,而是處於一種「假借名號」的存在狀態之中。對於本無宗,僧肇則說:「本無者。情尚與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在僧肇看來,正確的般若空觀應該是「即萬物之自虛」,即通過對現象世界的諦觀,進而得到「萬法皆空」的醒悟。

  《物不遷論》則主要反對小乘說一切有部「未來來現在,現在流過去」,三世流轉,萬物現象皆在變化而本質卻不變的觀點。僧肇認為,真如佛性本是動靜一如的,即體即用,而小乘佛法卻割裂了動靜與體用之間的內在聯繫。

  《般若無知論》主要在於闡釋真如無相、般若無知的道理。真如並不是存在於人們所能感知的現實世界之外的某一種實體,所以,不能以人們感知現實世界的智慧去感知、理解般若。因此,僧肇把人們的智慧分為兩個層次:普通人所具有的感知現實世界的智慧,這屬於「惑智」,是對現實世界的虛假認識,假如用這種智慧來感知般若,則永遠不能達到真如之彼岸;而佛所具有的智慧則是「聖智」,這種智慧一般人難以理解,無相無名,它沒有形象,也無法用語言文字加以表述和把握,而是一種神秘的直覺。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這種「聖智」呢?僧肇告訴人們,要拋棄一切世俗的認識、知識和見解,這種大徹大悟的般若智慧境界,才是一種實相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是使自己的思維超越了現實束縛而達到一種絕對自由的程度,即涅槃境界。

  《肇論》一出,在當時便引來不少的轟動,並且在此後的歲月裡,各朝各代都有人對其進行研究。作為三論宗的重要典籍,《肇論》思想幽深,辭藻優美,理論上頗多創新,將緣起性空的般若中觀學說表述得淋漓盡致。

  弘始十六年,即四一四年,年僅三十歲的僧肇英年早逝,這不得不說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遺憾,當時僧俗大眾無不深感惋惜。如若僧肇不是這麼年輕就去世,以其學識和才能,必將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 作者:馬超 ─ 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