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高僧說什麼 ─ 鳩摩羅什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道生:生公說法 頑石點頭

  道生(三五五∼四三四年),晉宋年間高僧,俗姓魏,巨鹿(今河北省巨鹿縣)人。幼年時隨竺法汰出家,因此而改姓竺,十五歲時便可登講
座,二十歲時受具足戒。之後來到廬山隱居七年。東晉元興三年(四○四年),與慧睿、慧嚴一同前往長安,師從鳩摩羅什,並輔佐鳩摩羅什譯《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

   三九七年,道生來到廬山向慧遠求學佛法,在這一學習時期,他還拜謁了僧伽提婆,並學習了《阿毗曇經》等小乘佛學教義。他在廬山一共
學習了七年,在跟隨慧遠學習的這幾年中,道生日夜苦讀,並逐漸顯露出極好的悟性,這也為他以後的繼續學習打下了基礎。

  之後,道生聽說鳩摩羅什在長安翻譯佛經並講解大乘佛法。他在四四年又向西安進發,跟隨鳩摩羅什學習了《般若經》,這是大乘佛法的代表性經典。由於他的刻苦勤奮以及超出常人的領悟力,從而獲得了鳩摩羅什的欣賞,還參與了大、小品《般若經》的翻譯工作。此時的道生與僧叡、道融、僧肇並稱為:「什門四哲」,已經有了一些聲譽。

  四○七年道生又回到了建業,開始大力弘傳涅槃,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的理論特色 ── 涅槃佛性說。由於道生所跟隨的名師甚多,所接受的佛學理論思想也很龐雜,使他成為當時集三家學說於一身的佛學思想家。道生的佛學理論很多,而且都十分驚世駭俗,比如,佛性當有說、頓悟成佛說、法身無色說、佛無淨土說、應有緣說、善不受報說、二諦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說等,這些佛學思想衝擊著江南佛學界,而其中最有理論特色的就是涅槃佛性思想。也許是由於他的佛學理論太過於先進了,以至於遭到了「逐出建業」的懲罰。直到後來《大般涅槃經》的下半部傳到東土,大家才發現經文確實有「 一闡提人皆可成佛」的字句,這才又把道生請回建業,並尊其為「涅槃聖」。也正因此,道生的晚年在廬山一直都宣講《涅槃經》。

  在晉宋之際,正是中國佛學處在從般若學說的探討向涅槃學說探討的一個過渡時期,道生是其中起著轉折作用的人物。般若學的意義在於掃除對於名相的執著,教人們識破世間萬法皆空的道理,由此而解放自心,獲得自在解脫的境界。大乘空宗為了貫徹自己的理論,把涅槃這一佛教修行所獲得的最高境界也說成是一種「空」。大乘般若學的這種「畢竟空」的理論,對於大多數文化水平層次不高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而且在具體的修行實踐上,也會造成很多困境。當時就有人生出疑惑:既然連修行的目標──涅槃境界都是空的,那麼我們的修行還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道生認為般若學其實還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這也只是佛陀為了方便傳法而對某一類人所做的開示,是一種隨機應化的方便法門罷了。因此,修行者應該提高自己的修行階次,即對「實相」進行觀照,這種實相,也就是佛的法身。因此,大乘的畢竟空還不是最高層次的理論,在道生這裡,應該由空而轉有,向涅槃實相靠近。

  道生所說的這種實相,其實是宇宙萬物性空之道理的觀照和體悟。佛便是悟理之體,佛也就是真理的化身,而佛也是無形無相的。道生認為佛經中對於佛的描述,比如「丈六金身」「耳如垂珠」等的說法,其實也是一種立教言說的方便。同樣,佛經中關於淨土世界的說法,其實也是一種立教的方便。成佛,其實在於返歸實相,體悟到自己內在的佛性。從佛無淨土說,道生又推導出「善不受報」說。道生認為因果報應這些說法用功利來吸引別人,根本不符合捨棄罪福、徹悟人生、出離輪迴的涅槃境界。

  很明顯,道生的這些佛學思想是針對慧遠等人的淨土信仰和因果報應學說而闡發的。但不論是道生的「佛無淨土說」「善不受報說」,還是慧遠的淨土世界說和因果報應說,其實都是佛教文化思想在不同層面上的闡釋,因此,這些觀點看似矛盾,實際上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都是佛教信徒為了佛教發展而針對不同層次的信眾所做的不同說教而已。

  道生的這些佛教理論已經算是驚世駭俗的了,然而道生的另一個佛學思想更是在當時的佛教界引起軒然大波,那便是 「一闡提人(善根斷盡之人),也有佛性,皆可成佛」。道生所謂的成佛,不同於道教所說的長生不老、肉體飛升成仙,也不是世俗人們所理解的那樣,個人的靈魂超脫輪回而達到彼岸世界,成為帶有神通的「佛」。道生認為: 「夫大乘之悟,本不近捨生死遠更他求之也。斯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種子)為悟矣。苟在其事,而變其實為悟始者,豈非佛之萌芽起於生死事哉?」(見《注維摩詰經》)因此,道生所講的成佛,不過是在生死的過程中超越生死。既然如此,那麼一切眾生,便皆是佛。由此,道生便推論出 「一闡提人皆有佛性」 的說法。此說一出,便引起大批拘守文辭人士的強烈不滿,而道生則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既然佛性是眾生本有,那麼假如承認一部分有情有佛性,而另外一部份沒有佛性,就會動搖整個佛性論的理論基礎。道生堅持自己的見解正確,因而也得到了逐出建業的懲罰。

  道生氣憤之餘,便來到蘇州虎丘說法,他一連講了好多天佛門大義,結果虎丘山上的頑石都聽得紛紛點頭,似乎聽懂了道生所宣講的佛法。這便是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傳說,這個傳說也印証了道生當時孤明先發,所講授的佛法契合於經義。之後,道生又來到了廬山,在這裡弘傳自己的教法。不久,北涼曇無讖四十卷本《涅槃經》傳到建業,經文中果然有 「我經中說,一切眾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闡提,悉有佛性」。直到這時,建業的僧人們又轉而開始佩服起道生的悟性來,便連忙去廬山迎請道生回來講法,此時道生已經是聞名天下的名僧了,而他也沒有心思再回建業講經說法。

  宋元嘉十一年,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壇講法,僧俗四眾紛紛前來,但見法座上的道生神情豪邁,面色開朗,在宣講精深道理時,聲如洪鐘,而四下僧眾信徒個個聽得如痴如醉,十分欣悅。在法會即將結束時,大家看到道生面容端嚴,正襟危坐於法座之上,仿佛入定一般,可是第一名侍者上前仔細看時,卻發現道生法師早已闔然而逝了。道生圓寂的消息傳到建業,那些當初驅趕過他的人無不深感慚愧,並紛紛懺悔過去的所作所為。

  在成佛的方法上,道生提出了「頓悟說」,他認為必須在「十住」的最後一念生起「金剛道心」,只此一念就把一切迷惑、分別、妄念統統斷層,在此基礎上悟得佛理,那麼就可以立即成佛。在道生看來,佛性是眾生成佛的正因,但同時他也強調成佛的過程中還要繼續修習緣因,正所謂「悟不自生,必藉信漸」。因此,道生的頓悟成佛說,遠不如後世禪宗的頓悟說更快速、更徹底。

  在道生之後,對般若學探討的狂熱逐漸降溫,而涅槃學則成為佛教界的主流學說。在中唐時期,道生的佛性論還直接成為啟發禪宗這一純粹中國化佛教宗派產生的主要原因,此外還間接地影響了宋明理學,特別是宋代陸王心學理論的「心性論」。可見,道生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 作者:馬超 ─ 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