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史蹟篇
永明延壽思想之研究 施仲謀

第二章 永明延壽之生平傳略

第二節 生活實踐

  個人思想之發展,必與其生活有關;而生活態度之養成,又必與早年際遇有密切關係。延壽剛出生之時,即有異於凡童之處(是身形之不同或出生時具有殊相則未詳),曾引起父母之口角,直至彼從榻上滾落於地,才平息雙親之諍論。師七、八歲即能誦讀妙法蓮花經,且一目五行俱下,由於其誠心誦讀感群羊跪聽,並且斷葷茹素,日僅一食。十六歲,作齊天賦贈吳越王而被許為世間之才。長大後,為北郭稅務專知官(一說為華亭將軍),見一漁人撈魚蝦萬條欲上市,彼由於宿具慧根與慈悲心,不忍生命無辜喪失,惜無足夠錢財,乃動用公幣購買魚蝦放生,由此違反法令而受罪應斬,但臨斬之際正然無懼。錢鏐王知而赦之,並知其慕於出世而特許辭官投入釋門,由是拋棄家眷,依止四明翠巖令參禪師披剃。

  延壽禪師,雖是官方出身,可是並無自恃,一切與眾無別,惟更精進於人,如白天專事利生之事,晚上方才修習禪定功夫,師以道心堅固,終為釋門法將。前述佛祖統紀謂其「作二闚,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萬善,莊巖淨土。」可知彼從參禪入門,後來兼修法華懺,至後轉入淨土法門之修持。延壽禪師自轉入淨業後更精勤誦經禮拜,誦法華經一萬三千遍,日行一百八事以利生,茲略錄數事,可見端倪:

一、一生隨處常建法華堂,莊嚴淨土。
二、常晝夜六時,普為一切法界眾生,代修法華懺。
三、常修安養淨業,所有毫善,悉皆念念普為一切法界有情,同迴向往生。
四、或時坐禪,普願一切法界眾生,同入禪智法明妙性。
五、每夜上堂說法,普為十方禪眾法界有情,同悟心宗一乘妙旨。
六、每日常唸妙法蓮花經一部七卷逐品,上報四重恩,下為一切法界二十五有含識,願證二十五種三昧,垂形十界,同化有情。
七、每日常誦般若心經八卷,普為法界八苦眾生,離苦解脫。
八、每日常讀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依文發一百四十大願,普令一切法界眾生,見聞之中,皆得入道。
九、常六時誦千手千眼大悲陀羅尼,普為一切法界眾生,懺六根所造一切障。
十、常六時誦加句佛頂尊勝陀羅尼,普為法界一切眾生懺六根所作一切罪。(註(8))

  依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延壽每日每夜作一百八件佛事,其中佔重要位置者,受持神咒、念佛淨業、禮佛懺悔、行道誦經等。各宗作法,盡收其中。而以持咒念佛,反覆修行,可知延壽精神之有所屬。禪宗受持密咒,達摩以來末之前聞。李唐開元後,密宗弘通興盛,禪家蓋受其影響。延壽密旨由何人相承,不得而知,唐之圭峰宗密,殆其淵源所自乎?

  延壽禪師之悲願無窮,令人感動不已。其起心動念,一切功德悉迴向法界有情眾生,行願雙持,自他兼利。師不但發願利樂有情,無有片刻虛耗光陰 ; 對自己身、口、意三業之檢點尤為貼切。今錄其「以事檢心」以發勵吾人之深省:

欽維古聖罔伐己能,緬想前賢,靡彰自德。然釋典有先自行化他之教,儒宗標內舉不避親之文。師常示徒云:因觀弘明集中,先德有檢覆三業門云。夫剋責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校心。……有幾心幾行幾善幾惡?幾心欲摧伏煩惱?幾心欲降伏魔怨?幾心念三寶四諦?幾心悟苦空無常?幾心念報父母恩慈?幾心願代眾生受苦?幾心幾念菩薩道業?幾心欲布施持戒?幾心欲忍辱精進?幾心欲禪定顯慧?幾心欲慈濟五道?幾心欲勸勵行所難行?幾心郤超求辦所難辦?幾心欲忍苦建立佛法?幾心欲作佛化度群生?上已檢心。次復檢口:如上時刻,從旦已來已得演說,幾句深義已得批讀?幾許經典已得理誦,幾許文字已得?幾回歎佛功德已得?幾回迴向發願?次復檢身:如上時刻已得,幾回屈身禮佛?幾拜已得?幾回屈身禮法禮僧已得?幾回執勞掃塔塗地已得?幾回燒香散花燃燈已得?幾回掃除塵垢正列供具已得?幾回懸幡表剎合掌供養已得?幾回遶佛恭敬十百千匝?如是檢察會理甚少違道。極多白淨之業,才不足言煩惱重障。(註(9))

  發心淨行,若煩惱重障不除,智慧無由顯現,且三業未淨,所發之願亦不正,因此惟有謹慎三業(意業尤須注意),而後可談弘法利生之事。

  細味自行錄之語意,可知師之用力,是以誦經念佛持咒自課克勵精勤,故云可能是達摩祖師以來之第一人。蓋唐自開元以後,密教盛行,禪亦受其影響,自此佛頂首千手千眼陀羅尼等,已成為禪家常用之禪咒。

第三章 永明延壽之思想探原

第一節 政治環境

  永明延壽禪師生於世局紛亂,朝代更迭,人心不安之年代。當其出生前三年,時局淒緊。蓋唐自安史亂後,外有藩鎮之跋扈,皆各擁重兵,干戈紛擾不息,雖有陸贄、李晟等屢平大亂,但未能拔除其根基,而內又有宦官之禍、朋黨之爭,以致民不聊生,元氣大傷。僖宗時,王仙芝,黃巢等相繼興亂,至公元九O七年,朱全忠弒哀帝纂位,遂以覆滅。

  李唐亡後至趙宋興起之五十餘年間,梁、唐、晉、漢、周相間相繼統治,史稱五代,歷八姓十三君。同時並立耆,吳、南漢、前蜀、閩、吳越、南平、後蜀、楚、南唐、北漢,號為十國。幾十年間,紛亂不已,興廢之速,難以想像。

  於佛教方面,因唐末戰亂,國庫窮困,武宗因聽道教趙歸真及宰相李德裕之言,於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春,下令滅佛,廢毀天下寺院,沒收寺產,令僧眾還俗,長安僅留四寺及僧眾三十位,地方各州僅留一寺,僧眾各二十位,是以全國廢止之寺達四千六百之多,蘭若四萬,還俗僧尼約二十六萬五百人,其他沒收寺領莊園數千萬頃,將寺奴婢十五萬人歸於人民, 又將銅像、鐘、磬、鑄為錢或農具,寺舍改為公共事業之所。此會昌法難,波及甚廣至為嚴重。(註(10))

  武宗滅佛後,又經五代亂世,經典既失,人才亦稀,歷五十餘年,至後周世宗,又因國家經濟短缺,再行毀佛。無敕額之寺院一律廢毀,嚴禁建寺及私下剃髮出家,度牒由政府頒給,此又一佛教法難。(註(11))

  由於地域分隔之關係,北方雖紛亂如此,然南方則較不受前歷史之影響。其時,南方吳越王,由於累代奉佛頗厚,其域內佛教甚盛。吳越王漿自錢鏐,元瓘、弘佐、錢琮、弘俶,累代相承。錢鏐王曾於後梁末帝之時,遣弟鏵往育王山迎舍利塔,夜放光明,浙江一帶如晝。(註(12))其在位時,適值天臺十四祖清靖時代,錢鏐加以保護;忠懿王弘俶尤崇佛,曾仿阿育王造八萬四千銅金塔,尊天台德韶、永明道潛、永明延壽,螺溪義寂等以師禮事之,又遣使往高麗、新羅、日本以求天臺遺書;其子惟怡,則請寶雲義寂為菩薩戒阿闍黎,延屈諮問心要。

  五代時之佛教,一面被整肅排擊,一面卻備受尊重。延壽雖生亂世而幸居佛教王國,遂因應情勢,倡禪淨合修,既無繁文重典之弊,且收方便易行之效,亦欲以濟當時世局人心之彷徨無主也。

第二節 禪宗傳承

  禪為梵語禪那之簡稱,乃指湛寂而非無知之心念而言;緣一切眾生,上自人類,下至蟲蟻,自無始以來,其心體不是念念相續,永無止息,即是睡眠悶絕昏然無知。此兩種心,皆非本來心相,而是輪迴根本,受苦由來。故須習禪以復其初也。凡夫局世慮,未能起出世之想,故其心念,皆在六道之內,每起一念,皆落一道,反之若不起念,則不落任何道,不落任何道,則出輪回,脫生死苦海矣。佛門禪法,以出世為正宗,既出世矣,又有小乘,大乘,最上乘之分,悟我空之理,求脫生死,灰心滅智,不起作用者,為小乘禪。証此者,其最高果位曰阿羅漢,或辟支佛。悟我法二空之真理,心體湛然,分證真如者,為大乘禪。證此者,其最高果位曰菩薩。知我心本來清淨,不屬迷悟,原無煩惱,福慧具足,不假外求,此心即佛,無俟修為者,為最上乘禪。謹此者,則其最上果位即曰佛。

  大梵天問佛決疑經載,世尊於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但拈花,不說一字,一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獨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附囑汝摩訶迦葉。(註(13)) 是為禪宗源流,佛入滅後,迦葉傳佛心印及衣缽,為禪宗初祖;阿難繼之,為二祖;嗣後輾轉相傳,至第二十八祖達摩,泛海來華,傳付禪法。梁普通七年九月,達摩見梁武帝,問答之間,帝不領悟。(註(14))師遂渡江至魏,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後傳法於二祖慧可,可傳三祖僧璨,璨傳四祖道信,信傳五祖弘忍,忍傳六祖惠能,是為東土六祖,合西天東土,共三十三祖。

  六祖以後,禪宗傳承制度,有兩大變革:一因衣缽爭奪劇烈,遂改傳法而不傳衣缽,改稱師而不稱祖。二因單傳之限制,致使法雨未能遍施,由是改為廣傳。六祖之得法弟子,見於記載者,有四十三人,而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為最著,懷讓下出道一禪師,其傳法弟子,竟達八十餘人。復次,青原行思,傳石頭希遷,其系分二:天皇道悟一系,開出清涼文益之法眼宗及雲門文偃之雲門宗。藥山惟儼一系,開出洞山良價、曹山本寂之曹洞宗。至南岳懷讓,傳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系又分二,黃檗希運,傳臨濟義玄,開臨濟宗。溈山靈祐、仰山慧寂則創為溈仰宗。於是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謂之五家。臨濟之下,復出楊岐方會之楊岐派、黃龍慧南之黃龍派,合謂之七宗,可見其傳承之盛。顧一樵編著禪宗師承記一書,詳各宗派之關係,學者可自覽之,茲不贅。現將七家分派次第列表於後,以總結本節之討論。

附注: 
(8) 宋文沖重校編集:永明智覺禪師自行錄(續藏二一、頁七七)
(9) 元普度編:盧山蓮宗寶鑑(大正四七、頁三三四)
(10)黃懺華:中國佛教史第三章第一節
(11)三武耆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及唐武宗,一宗即後周世宗。俱為毀佛之著耆。
(12)宋志磐: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三(大正四九、頁四六一)
(13)南懷瑾:禪海徵引(頁二)
(14)梅光羲:高僧傳節要(頁二七八)


          作者: 施仲謀博士 (現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

                       (待續)

禪 家 宗 派 傳 承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