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句:「覆蓋了整個村落。(往生集)」
隋 智顗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雲煙,迴旋環繞在自己的心懷之間。等到誕生的時候,屋內突然光明照耀清淨明徹。生下以後,眼珠有兩個瞳仁,每當睡眠時必定合掌,坐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面向西方。年紀稍大時,凡是見到佛菩薩形像一定頂禮跪拜,遇到僧人則心中虔誠外表恭敬。到了十八歲,投靠湖南湘州果願寺的法緒法師出家,專門持誦《法華經》,並且通達律藏。個性好樂禪定的喜悅,後來前往山東光州的大蘇山,禮拜追隨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見到智顗就說:「過去你我同在靈鷲山一起聽聞《法華經》,由於這個宿世的因緣,使你今日又來此處相遇。」慧思禪師接著就為他開示普賢行法的道場,並為他解說四種安樂行。智顗於是安住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夜晚,當智顗讀《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體悟了《法華經》的玄義,通達貫徹諸法實相。
陳朝廢帝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智顗第一次到金陵(今南京),居住於瓦官寺,廣大普遍地宏揚禪法。陳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前往浙江臨海的天台山,結茅庵於北邊的山峰而居住在那裡。沒多久即奉皇上的詔命進入京城金陵。陳朝滅亡後,前往廬山去,後來又周遊荊州、揚州(湖北、江蘇)一帶。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年),再回到天台山,前前後後總共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尊,親自度化而出家的有一萬四千名僧人。用錢贖取的捕魚網具,以及溪流池塘中的捕魚場共有六十多所,全部都把它們改成放生池,並且上書於京城令朝廷得知,使其嚴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網捕各種眾生。
智顗法師高尚的德行,不但令護法龍天致敬讚歎,無數的僧俗大眾都服膺遵從他的教化,佛陀的教法也因他的弘揚而大大興盛起來。當時的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歸依於智顗求受菩薩戒,尊奉敬稱智顗法師為『智者』,因此後人稱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曾經著述《淨土十疑論》,其最後一篇,開示說明『欣厭』兩字的意義。其文章說:凡是想要決定得生西方淨土的人,如果具有兩種『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國。那兩種行呢?第一,厭離行。第二,欣願行。
何謂『厭離行』?凡夫從無始劫以來,為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牽纏束縛,輪迴生死於六道之中,受盡一切種種的痛苦,從來就沒有厭離五欲六塵的心,所以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因此之故,我們應當常常觀察這個色身,裡面充滿了膿血屎尿,一切濁惡之物從身體的孔竅流露出來,染污不淨臭穢不堪。《涅槃經》說:「這個包藏種種臭惡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癡無明的羅剎惡鬼,居住在這個身城裡面,有那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喜好愛樂這樣的身體呢?」又有經典說:「這個身體是所有眾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濁惡而不清淨,繫縛背負了各式各樣的毒瘤膿瘡,根本毫無益處,乃至諸天的身體也是如此不淨和無益。」
因此,凡是修行淨土的人,不論是步行或靜坐,不論睡眠還是清醒的時候,都要常常觀照這個色身,唯有痛苦毫無快樂,對於六道的生死輪迴,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縱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斷除,也要漸漸地生起厭離的念頭,並且對於這個色身要作七種不清淨的觀想。
第一,觀照這個愛好淫欲的色身,是從貪愛煩惱所生,這是根本上種子的不清淨。第二,這個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這是受生之處的不清淨。第三,這個色身,懷孕時住在母親的胎胞臟腑之中,這是住處的不清淨。第四,這個色身在母胎的時候,只飲母親的血液,這是飲食的不清淨。第五,這個色身懷胎十月期滿之後,從產道中生出來,這是初生之處的不清淨。第六,這個色身,表面以一層薄皮覆蓋在上面,而裡面則膿液污血到處充滿,這是整個身體都不清淨。第七,這個貪淫欲的色身,死亡之後浮腫膨脹腐爛敗壞,這是究竟歸於不清淨。
觀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惡,那麼觀察別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的。因此能對於所愛戀的歡樂境界,男女的色身形體,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常常能夠觀照它們是不清淨的。能如是觀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欲煩惱自然而然漸漸減少。又必須發願:願我永遠脫離三界雜食,以及臭惡污穢膿血不淨的地方,遠離沈溺五欲男女的色身,願我獲得安樂國土清淨法性所生之身。這就是『厭離行』。
其次,所謂的『欣願行』,又分為兩種。第一,先要明瞭發願往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第二,觀察彼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狀況,然後發起歡欣喜悅之心,發願往生安樂國土。第一先要明瞭求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於是我們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沒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處在五濁惡世,煩惱境界強大熾盛,自己尚且要被業力所繫縛,淪落沉溺於三途的苦海當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數劫之內無法超脫。如此六道輪轉不停,無始劫以來未曾暫時休歇,我要到何時才能救度苦難的眾生呢?為了救度眾生,我應當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諸大菩薩,若能證得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之中救脫眾生。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註解當中說:「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則是攝受眾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的心。」
另外,《往生論》又說:「期願往生淨土,必須具備兩種行,(一)、必須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須獲得三種隨順菩提門的正法。何為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門,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而遠離我執妄想貪著自身的染污心。二是依慈悲門,誓願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遠離不願利益安樂眾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想要給眾生快樂,遠離只求恭敬供養自身的心。
若能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則能得到三種隨順悟入菩提涅槃境界的行法。一是『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追求種種的享受快樂。因為菩提涅槃是無貪染的清淨處,如果只為自身求安樂,則這種貪愛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會障礙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無貪染的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二是『安清淨心』,是為了救拔眾生的苦難。因為無上菩提是究竟安隱一切眾生的清淨處,如果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的眾生,令眾生遠離生老病死苦,即是違背菩提大悲門,因此『安清淨心』,要利益安隱眾生,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三是『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證得無上菩提究竟涅槃。菩提涅槃是究竟常樂之處,若不作願發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的境界,則是遮障自他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樂清淨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
這個既能自我覺悟又能利益眾生的『無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夠得到呢?這就要靠著因為得生清淨國土、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親聞如來說法而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才能夠在生死流轉的濁惡國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難眾生。如此則能夠慈悲智慧圓融具足於自己內心,不離禪定而時常生起度化眾生的妙用,隨意自在變化無礙,這就是菩提正覺的心。以上就是願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換言之,就是發菩提心為了自利利他而求生淨土。
第二內在生起歡欣喜悅發願求生極樂淨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淨莊嚴極樂世界的心,而發起種種觀察憶想,思惟緣想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或圓滿報身等,全身金色清淨光明,具足八萬四千種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種妙好,一一妙好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恆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攝取一切憶佛念佛的眾生。又需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七種寶物莊嚴清淨,具足種種殊勝美妙的快樂等等,關於對淨土完整的描述可參照《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所說的。時常精進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迴向布施給所有眾生,願共一切的眾生往生安樂國,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麼就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欣願門』。換言之,為了願度一切眾生的緣故,而速求往生親見阿彌陀佛住不退轉;欣慕喜悅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故,願共諸眾生同登淨土同成正覺。
後來,智者大師自知教化眾生的因緣將要盡了,於是前往剡東的石城寺居住,告訴弟子們說:「我當命終於此地。」接著命令弟子鋪設床座於東邊的牆壁旁,自己則面向西方,專一心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訶般若波羅蜜,以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讚《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之後,讚歎說: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清淨莊嚴了極樂國土,其間有流水蓮池七寶行樹等美妙的境界,其實很容易就可往生到達,可是卻很少有人具足清淨信心、願意念佛往生。地獄恐怖的火車相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念懺悔改過、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尚且都能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何況平日有戒律和智慧的熏染修習,怎麼會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開示教誨,以如說修行憶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加持力,往生淨土這件事,決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時有弟子請示說:「不知大師證入什麼果位,在此命終之後往生何處?」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教導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淨(圓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損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圓教的觀行即佛位)。我的師父和道友,現在已經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來迎接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完之後就端坐往生,如同入於甚深禪定,享年六十七歲,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鄉寺的釋慧延,聽聞到智者大師遷化往生的消息之後,感懷傷痛哭泣不止,心裡想要知道智者大師往生之處,因此書寫《法華經》,以求大師暗中冥加指示。結果夜裡夢見智者大師和觀世音菩薩從西方淨土而來,慈悲眷顧地說:「這樣子你的懷疑心該去除了吧!」除此之外,靈異感應的事件一再顯現,大約都是諸如此類的。(續高僧傳。佛祖統紀。十疑論)
(擷取自《淨土聖賢錄》的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