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學術篇
佛 教 緣 起 論:十 二 因 緣 聶鳳珍

  緣起是佛教最根本而又最重要的義理,導出宇宙人生的真相。緣起是指宇宙萬事萬物皆由眾緣(種種條件)和合而生,有此因而有彼果,世間萬法根本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自體,宇宙萬象以至人畜等一切生物的本性是空的,不但因各種條件和合而生起,也因眾緣和合而散滅,即是佛陀說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緣起法中,具體地說出有情生死流轉的,是「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又名十二因緣或十二有支。這十二有支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這十二種因〔主因〕及緣〔助緣〕是佛陀向有情眾生解說苦的緣由,亦從這十二有支指示我們解脫輪迴之苦的方法。

  「明」是光明、智慧,「無明」即沒有智慧。有情眾生因無明愚癡、不信因果、不辨是非、不知萬法真相,往往作出錯誤抉擇,時刻被貪瞋癡等煩惱所操控。因無明而發動一切行為,即「無明緣行」。十二有支的「行」是眾生的行為活動、有為作業。這行為包括身、口、意三業,這三業常為無明策動,表現出來的便是貪、瞋、癡、兩舌、惡口、殺、盜、淫、妄等行為。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不停地造惡業,有些人有時也有善行,如布施金錢幫助別人,但往往未能以三輪體空的心態行善,一切善行都會成為人天果報的因。十二有支的「無明」及「行」是指過往生一切善惡業,是有漏的、雜染的,為今生流轉的因。印順導師稱這兩支為生死流轉的根源。

  過往生所作的一切善與惡業,均留下印記,潛藏在「識」中,即「行緣識」。十二有支的「識」可說是有情的潛意識,或唯識所稱的「阿賴耶識」。這潛意識保存著過往生的一切行為習氣,因為自我的執著,以為有一個實在的「我」去體驗一切,於是有猛烈求生的意志,由這業識而推動入胎,開始新一期的生命,即「識緣名色」。胚胎的形成在十二有支中稱為「名色」,加上業識,形成有情的身體與心靈。這名色漸漸生長,「六入」陸續形成,即「名色緣六入」。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入又稱六根,六根配合神經系統及動力,形成有情完整的物質身體與思想意識,能夠認知和判斷。當人類出胎成長,即會接觸外界境物,即「六入緣觸」。眼能看到事物形狀大小、顏色等一切物質(眼對色),耳能聽到音樂、說話、汽車行駛等聲(耳對聲),鼻能嗅到花香、汗臭等(鼻對香),舌能嘗到甜、酸、苦等味道(舌對味),身能感受到冷、暖、硬、軟等(身對觸)。識能辨別認識各事各物(識對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六境(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六識,有情便生起複雜的思想感情。有情接觸到外界一切現象,便會自然的——與生俱然的去分別、計度,對每一人、一事、一物生喜愛或憎厭心,產生悲、苦、樂、憂等情緒感受,即「觸緣受」。

  有情對外境有所感受,對所喜歡的人、事、物生起「愛」的欲念,故十二有支中說「受緣愛」。這盲目的渴愛令有情將所喜歡的人、事、物緊繫在內心裡,這是一種貪念;而對於不喜歡的人、事、物生起憎厭,這便是瞋心。這些貪與瞋帶來有情無限苦惱,如八苦中的愛別離、怨憎會。由於貪愛,進一步便想執取為自己所擁有,將不喜愛的摒棄,這是「愛緣取」。有情以為有一個有著自性實體的「我」去感受、去執取、去擁有,因而造出種種行為。有溫和的行為,如為了要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樓房、衣物服飾等而日以計夜的工作賺錢;但有會以激烈的行為而去追求一己之所愛,如殺盜淫妄,造下惡業;或於所愛取之人、事、物得不到時便有求不得之苦。由染愛而欲取所作的業皆會感招果報,在今生或來生中受報,即十二有支中的「取緣有」。既然現生中作出種種的行為(業),依因果定律,有情一定要再受生而受報,因此是「有緣生」。一旦有了生命,身體便會漸漸衰老,有種種病苦,體內機能漸漸減退,最終是死亡,這便是「生緣老病死」。這一生因無明而作的業,產生業力,以及過往生所積存的行為種子,將帶往另一期生命。這十二有支的因緣關係涉及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法則。

  從十二有支,我們知道有情的生命由來,根源於無明貪愛,而至執取為我、我所,希冀延續生命、實現欲望。在實現欲望的過程中又繼續造業,有業就有果報,就是這樣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轉無窮,沉淪在苦海中而不自覺。從十二有支的次第,我們知道緣起法有著因果的必然關係,說明這宇宙人生有一定的因果秩序。這法則是相依相待的,由此而生彼,如有「無明」才會引出「行」;有「觸」才會有「受」。萬事萬物皆是互相依存,不停變遷,緣聚即生,緣散即滅,沒有實在不變的個體。基於這緣起性空的道理,貪瞋癡等煩惱是可以息滅的,生死流轉也可以息滅。佛陀向我們闡釋息滅生死流轉的義理,就是「緣起還滅」:「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病死滅」。由此可知,佛教的緣起論是建基於「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因果法則上。

  既然我們知道令有情流轉生死的元魁是「無明」,我們要多些培育智慧,以般若智慧之光照破無明,認識宇宙人生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相,利用今生的人身,精進改善自己的行為,修習八正道,提升一己的品德情操,趨向美好的將來。

參考資料:印順導師《佛法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