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閒情篇
如何在日常中運用佛法? 善與不善的心 釋定敬

  佛教徒較非佛教徒幸福的就是相信因果輪迴。由於有些家人及自小認識的同學並不信此,所以有時見到他們有埋怨,或一講話就只會以自己的角度去批評其他人的選擇,而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合理的,故若跟他們談緣起因果,亦不易使他們接受。但另外一些家人及同學不但沒有這些問題,還可以隨喜地盡己所能去幫助別人。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反映自己俱生以來積集的煩惱,形成現生的心理狀況。作善行當然有好福報,安於現狀、無條件地喜歡幫助別人,除了有慈悲心及隨喜功德外,亦反映內心擁有無貪、無瞋及無癡的善心所。

  只喜歡作批評的人,每次見到的事情,其實只是一些個人的選擇,絕對不影響他人的,但是仍不尊重別人的選擇,總是用自己的經驗及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這都是因為第六識俱生以來的分別心所起的作用。 當她作出意見而別人不接受時,便馬上起忿心。這是我慢、忿及不正知的見解,都是不善的心所。 情況愈積愈深,會覆蓋善行。

  佛教徒相信因果,雖然不一定馬上就能消除所有的煩惱,但如果能夠懺悔過往的業障,加上現在及將來能用慈悲心、喜捨心、不住的心、精進地去行善,不但可減輕、消除過往的業障,還可改變將來。修行是改變我們的心,所謂萬法唯心造 ,改變我們的心就能消除過去及現在的煩惱,亦即改變現在及將來的業力。

  慈、悲、喜是對待別人用的;捨是自用的。 佛教唯識的心理因素很多,善的心所如無貪、無瞋、無癡及不害是對待別人用的;信、精進、慚、 愧、不放逸及行捨是自用的。這全部都是善的心所,是我們應該採用的。

  相反地,關於不善的心所有更多 ,如貪、 瞋、 癡、 慢、忿、恨、惱、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及掉舉是對待別人用的;疑 、見、覆、不信、懈怠、放逸、惛沉、失念、不正知及散亂是自用的,這都是我們應該避免的。

  去除不善心所,心中才能安定下來,坐禪才易發揮功效。 近十多二十年,西方的心理哲學家及心理治療師,有一些 (包括一些英國的) 是佛教徒,他們寫了很多關於佛教心理的書,內容包括慈悲心及戒、定、慧,並且,他們還將佛教的理論及心理因素,通過禪修,用來幫助有心理創傷的人,有些更在研究室做實驗,如美國加州大學研究進行的實驗中,發覺有進行佛教禪修的比平常人更開心平靜。(見明報 03/05/2003 A30)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