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古代的克什米爾及佛經第四次結集 取材於西域記

總說

  今日印度的克什米爾地區(Kashmir)古代為迦濕彌羅國(梵文Kasmira)。中文譯法古今不同,但在梵,英文卻差不多。

  說到克什米爾,一般人心目中會浮現出連綿的雪山,背襯著蔚藍的天空。緣草如茵的山坡,散落著羊群。溪流從雪山流下,匯成碧寒的湖泊,岸邊排著豪華的船屋,冬天山風凌烈,夏季卻是避暑的好地方。此外,當地出產的名貴羊毛,即以克什米爾為名港人熟知的茄士咩。

  印度雖然多數人信奉印度教,但回教徒亦不少。其中有些地區更是以回教為主,克什米爾的位置夾於印度巴基斯坦中間,引起了印巴兩國為爭奪該地區而交惡。曾經一度兵戎相見,槍炮聲打破湖山的寧靜。

  古時的克什米爾,即迦濕彌羅國,盛行平和無爭的佛教。為我們既感趣又欷歔的是在今這一片回教的世界中,以前不僅佛教盛行,還竟然大乘佛教的發源地。阿育王和迦膩色迦王在該地大力護持佛法,留下不少傳說和遺蹟,玄奘法師在此停留了一年之久,學習佛教經論。到了今天,時移境遷,正法久已煙沒,往跡也難以追尋了。由於玄奘法師在迦濕彌羅國停留時間頗長,故此在他所著的西域記中,對此國有較詳細的記載。在西域記中如此描述:迦濕彌羅國,周繞七千里,四面環山,山勢極為峭峻,與外界有幾處通道,但極狹窄,形勢險要。自古以來,沒有鄰國可以攻入其境的。首府西臨大河,面積南北十二、三里,東西四、五里。該國產名種馬,鬱金香,藥草,火珠註一等。

  迦濕彌羅國民風輕俗,人民性格怯懦,但是有龍王護佑,令該國能稱雄鄰國。人民樣貌多俊美,但頗詭詐。好學,知識豐富。宗教方面,佛教、外道都信奉。境內有佛寺一百多座,僧徒五千多人。有四座佛塔,阿育王所建,每座塔內藏有佛舍利一升多。

迦濕彌羅國的由來

  相傳該國本為龍池,當時佛陀在烏仗那國降服惡神後,返回中印度時,途經此地,告訴阿難說:「我涅槃後,有一位名末田底迦阿羅漢,當於此地建國,安頓人民,弘揚佛法。」

  世尊涅槃後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迦羅漢向龍王取得該地而建立此國。

  到了世尊涅槃第一百年,摩揭陀國阿育王登基,君臨天下。當時摩揭陀國有五百羅漢僧和五百凡夫僧,均受國王敬仰,一視同仁地供養。

  在凡夫僧中,有一位名大天的僧人,性情豁達,很有智慧,喜歡深究佛法,可是對佛法的見有所偏執。所作論述也乖違正法。不過有大群僧眾聽從他的見解。儼然成了佛法的主流,連阿育王也信崇他,反而將正知正見的羅漢僧視作異端,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設計召集羅漢僧於恆河,要將他們的全數沉溺,當五百羅漢僧聽命來到恆河,知道國王用意,危急之際,大家顯出神通,一齊凌虛步空,飛行而去。從中印度恆河畔,迢迢千里,飛至此地,隱居山谷。

  國王見此神通,知道自已做錯,深自後悔。親此前來向羅漢僧謝過,請求阿羅漢僧眾回國。可是眾羅漢拒絕回國。阿育王於是在此建立五百座寺院,並將此國施捨給眾羅漢僧。

佛經第四次結集

  佛涅槃第四百年,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即位。王風遠被,鄰國紛紛依附。國王崇奉佛教,在處理日常政務之餘,不忘研習佛經。並且每天請一位僧人入宮講經說法。但是不同的部派,學說亦相異。且往往有互相矛盾之處。國王為此十分困惑。當時有位脅尊者的高僧,向國王說:「如來去世,已很久遠了。弟子各分部派,論師觀點各不相同,大家都按照自已的見聞立論,因此而有不少矛盾。」

  國王聽了,深覺悲傷,感嘆良久說:「我幸能仰仗餘福,承繼先王事業,雖然去佛世已遠,還能聽聞佛法。雖然我對佛法所知粗淺,但我有責任紹隆正法,召集各派,圓滿解釋三藏法教」。

  脅尊者見國王如此重視佛教,欣許讚歎。國王於是傳令遠近各地,高僧睿智雲集,英傑賢士相會,受國王四事供養,一連七天。之後就將開始討論佛法,結集三藏。國王恐怕人多喧雜,大會難以進行,只好直言告訴眾僧說:「證得聖果者留下,煩惱未盡者請回。」即使這樣留下的人還是很多。國王又下令說:「已經通達真諦無學者註二留下,尚須修學者請還。」雖然去了一大部份,但留下的還是眾多。於是再下令:「具備三明、六通者留下,其餘請還。」留下的仍多,再下令道:「於內學徹底了解三藏,外學完全通達五明者留下,其餘請回。」如是多次篩除,尚得四百九十九人。

  國王原想在本國集會,但當時天氣又濕又熱,不適宜聚集眾多人一齊研討,於是又想往王舍城大迦葉波曾結集佛經的石窟,該窟深廣清涼,很適合眾人會集。可是脅對者與大家商議後,認為不能去。因為該處現時外道太多,異說紛擾,光是要應付那些外道的辯論,尚且忙不過來,哪裡還有時間精神來討論結集。

  最後,大眾的屬意都喜歡迦濕彌羅國。因為該國四面環山,有藥叉守護。氣候清涼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常有聖人賢士在該地聚集,神靈仙人亦常出沒。於是大家決定在該國集會。國王與眾羅漢來到這裡,建立佛寺,討論佛法,結集三藏,打算先撰作《毗婆沙論》註三。

  當眾羅漢結集時,有位世友尊者註四,穿著衲衣站在門外,眾人看到,便對他說:「你的煩惱未除,議論不會正確,你還是離開吧,不要在此。」世友說:「諸位賢士,通達佛法,代佛施化在此製定佛法正論,我雖不敏,但亦粗知佛法,三藏的玄義,五明的極論我也曾深入研究而知其中要旨。」眾羅漢說:「你不應講此狂妄自大的話,應該找處清靜地方,證了果再來此地,尚不算晚。」

  世友說:「我視無學果如涕唾,我志求的是佛果,我要走的是成佛大道而不是得阿羅漢果的小徑。如果我要證無學果,易如反掌。如果你們一定要我證得才給我參與結集,我只好證給你們看。我手上有扎線團,我現在將其拋向空中,在線團落地之前,我就可證到無學果位。」

  眾羅漢聽他這樣說,訶責說:「驕慢自大的人,就是這種樣子。無學果位乃諸佛稱讚,證得並不容易,且是你說證便證。你倒馬上證給我們看。」

  於是世友便將手中線團拋向空中,將要墜落那剎那,卻被天神接了去。說道:「你應證佛果,繼承彌勒之位,三界之中,最為尊貴,一切眾生之所依賴,卻如何去證小果?」

  眾羅漢見此情形,一齊向世友謝罪,推崇他的德行尊他為佛經結集之上座。討論中如有疑議處,都請他來裁決。

  連世友在內,共五百聖賢,首先造十萬頌《鄔婆第鑠論》註五(優波提舍論)釋《素呾纜藏》(舊譯修多羅藏,即經藏),次造十萬頌《毗奈耶毗婆娑論》釋《毗奈耶藏》(律藏),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娑論》釋《阿毗達磨藏》(論藏)。共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詳細解釋三藏以永存後世。釋文對三藏之主體枝節無不徹底研究解釋,令佛法隱藏不顯的重要義理,得以彰顯。廣為宣揚流布,對後來學法者,幫助極大。

  結集完成,迦膩色迦王命人將論文刻在銅片,用石盒密封,建造佛塔,將其藏在塔中。

  國王功成之後,離開此國,出西門外,東面而 禮拜,將該國全部施於佛教僧徒,是為佛經第四次結集。

註一: 火珠 ─《唐書》說「火珠」大似雞蛋,狀如水晶,圓白,火照數尺,能出火燄,法以火珠置日中,下以艾草承之,則能發火。按此應是圓形之水晶類礦物,能如 透鏡般將陽光聚焦而點燃物品。

註二: 無學 ─ 梵語asaika,為有學之對稱,雖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斷迷惑,尚有所學者,稱為有學。相對於此,無學指已達佛教真理之極致,無迷惑可斷,亦無可學者。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

註三:毗婆娑論 ─ 亦作大毗婆娑論,是《阿毗達磨大毗婆娑論》之簡稱,意為「廣釋大法」。共二百卷,詳細地論釋並系統地總結說一切有部的理論主張。並對大眾部,法藏部,化地部等部派以及數論、勝論等外道之觀點,予以批駁,有玄奘之翻譯。

註四: 世友 ─ 又作伐蘇蜜呾羅,梵文Vasumitra之音譯,公元一、二世紀北印度犍陀羅國人,說一切有部之一祖。迦膩色迦王召集第四次佛經結集時為上座。與法救,妙音,覺天,並稱為說一切有部的四大論師。又著有異部宗輪論一卷。

註五: 鄔波第鑠 ─ 梵文Upadess,義為論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