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捌 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
1.八宗緣起 | |||||||
2.天台宗大義 | |||||||
3.華嚴宗大義 | |||||||
|
|||||||
4.禪宗大義 | |||||||
5.淨土宗大義 | |||||||
6.三論宗大義 | |||||||
7.唯識宗大義 | |||||||
8.密宗大義 |
|||||||
9.律宗大義 | |
|
|||||
|
|||||||
法師歷年活動年表 | |||||||
佛陀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佛入滅後,由阿難背誦出佛所說的經藏,優婆離背誦出律藏,富樓那背誦出論藏,迦葉尊者主持結集事務,稱之為上座部。此外聚集凡聖大眾,另行背誦出經藏、律藏、論藏、雜藏、藏,稱之為大眾部。此時雖分上座與大眾二部,唯對佛之宗旨,並無異見,百年之間,諸師傳承,如水乳合,純是一味。 自佛陀滅度百年後,諸師爭執相繼出現,直至佛滅四百年間,大眾部則分為九派,上座部亦分有十一派,佛教遂分為二十個部派。 世尊滅後五六百年間,有馬鳴、龍樹、龍智、提婆等大師相繼出世,發揚大乘佛教,影響小乘佛教漸次衰微,大乘遂興,至佛入滅千三百年後,婆羅門教興起,再加土耳其之回教徒,相繼侵入印度,加害佛教,毀滅正法,於是印度佛教全滅。 中國於東漢明帝時,佛教已傳入。從六朝至唐末年,翻譯佛經分為三個時期,初期由梵僧譯,中期由中梵僧合譯,末期則由中國僧譯。於此三個時期,中國大乘與小乘佛教,發展成為十三個宗派。小乘佛教有兩個宗派,即俱舍宗與成實宗,由於中國人喜愛和發揚大乘佛教,故小乘宗派逐漸隱逸,而大乘宗派乃成為中國佛教之本。後因玄奘法師譯經影響,至唐朝佛教歸納成為八大宗。 最初印度大乘佛教,亦分為空宗與有宗,其後空宗傳入中土,由姚秦羅什法師成立三論宗,欲學此宗,應讀《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有宗傳入中土,由唐玄奘法師成立法相宗,欲學此宗,應讀《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東晉慧遠大師成立淨土宗,欲學此宗,應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梁達摩大師成立禪宗,欲學此宗,應讀《楞伽經》、《金剛經》。隋智者大師成立天台宗,欲學此宗,應讀《法華經》、《大智度論》。唐道宣律師成立律宗,欲學此宗,應讀《梵網經》、《瑜伽菩薩戒》。唐賢首國師成立華嚴宗,欲學此宗,應讀《大方廣佛華嚴經》。唐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成立密宗,欲學此宗,應讀《大日經》、《金剛頂經》。另有攝論宗,融入於法相宗;涅槃宗融入於天台宗;地論宗融入於華嚴宗。是故中土大乘宗派,唯有法相、三論、華嚴、天台、禪、淨、律、密之八大宗。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八大宗中,有重行持,有重理論,有仗自力,有仗他力之不同。禪淨律密是重行持;三論、唯識是重理論;天台、賢首行理並重。又淨土、密宗是仗他力;三論、唯識、禪、律四宗是仗自力;天台、賢首是仗自他二力。 |
|||||||
天台宗依山為名,隋朝時,智顗大師居浙江省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為天台宗,亦名法華宗,由於此宗以《法華經》為正依經典。 高祖龍樹大士,生於印度,古稱南天竺,是婆羅門種,天資聰穎,至弱冠時,已盡通達天文、地理、及諸道術。大士出家九旬便讀通三藏,於是周遊各國,摧伏內外道諸大論師,著作等身,稱為千部論師。 二祖北齊慧文禪師,曾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又讀《中論》觀四諦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之偈,朗然悟入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而立一心三觀之法門。 三祖湖南衡陽南嶽慧思大師,十五歲出家受具足戒,二十歲時參拜慧文禪師,面受觀心要旨,經三七日,遂動八觸(即動、癢、輕、重、冷、煖、澀、滑等八種感觸),又悟「法華三昧」,自始之後,未聞經義,無不通達。 四祖天台智者大師,「智者」之稱,乃隋煬帝之所敕封。大師十八歲時,投法緒大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二十二歲親近慧思大師,思師一見,便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日至矣。」由此可知,乃具有非凡之因。一日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之「諸佛同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之句,寂然入定,見共思師,靈山聽法,思師讚說︰「非汝不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亦不能窮汝辯,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此宗教觀,大意有五。 一、三諦圓融。此宗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理,泯一切法;即假,是俗諦理,立一切法;即中,是中諦理,統一切法。諸法本空,眾生迷之,執以為實,妄生知見,由此空觀蕩之,諦了真空之理,故名空諦。又以諸法雖空,皆不可得,由此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假諦。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由此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圓融無礙,不可思議,故名中觀,此乃次第三觀。又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此乃通相三觀。又於一念心中,三觀具足,圓融互具,融通無礙,此乃一心三觀。 二、百界千如。此宗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非真非俗、非一非異,皆是實相,或名為如,或稱如是,諸法有十如是。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謂十法界者:一地獄界、二餓鬼界、三畜生界、四修羅界、五人生界、六天堂界、七聲聞界、八緣覺界、九菩薩界、十佛陀界。於十法界中,一一界中,又具十界,十界互具,乃成百界。又此百界,一一界中,具十如是,百界互具,乃成千如。 三、一念三千。於前百法界中,各具有三種世間,即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此三種世間,又各具千如是,如是相乘,乃成三千世間,又謂之三千諸法,為一切法之總稱。此三千諸法,具足在一念心,本為法性所具,其體融妙,名為理具三千。此法性本具之三千諸法,遇緣現起,諸相宛然,名為事造三千,此事與理,圓融相即,非一非二,妙不可思議。 四、十乘觀法。一觀不思議境。是觀吾人現前一念心,具足三千諸法。二真正發菩提心。未證悟之前,易起懈怠心,是以發心,上求下化。三善巧安心。善巧方便,安住於法性中。四破情執。即依一心三觀,而破三惑情執,融照中道,使空假一致。五知得失。未悟入無生前,須檢討其得失。六調適道品。於三十七道品,調停適當。七對治助開。修觀無法開發圓理,必須藉助六度事行。八知位次。如不知位次,易患未得謂得。九能安忍。入五品位時,順逆要容忍。十離法愛。如執十信相似位,或獲六根互用,若過愛執,即屬頂墮。 五、六即佛。一理即佛。是指一切眾生,悉具佛性,性相常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性雖具,因缺乏解行,故無法證得。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之道,通達解了,一切皆可成佛。三觀行即佛。不唯解知名字,更進而依教修行,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四相似即佛。得六根清淨位,斷見思與塵沙,並降伏無明惑,眼能徹見三千世界諸境,耳能徹聞三千世界音聲,雖未證實,即相似於真證,此十信位也。五分證即佛。觀慧培增,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從初住至等覺,分破四十一品無明,分見佛性。六究竟即佛。斷第四十二品,發究竟圓滿之覺智,智斷二德圓滿,無惑可斷,無理可證,即圓滿究竟極果之妙覺位。 「即」是指不二之義,而在修證上有「六」。如唯知「即」而不悉「六」,是屬堅執於理,生佛一如,迷悟不二,則易生增上慢。若祇知「六」而不悉「即」,則易生自卑感,故特立六即以顯凡聖之始終,而理體之初後,不二為旨趣也。 |
|||||||
此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建立一宗之義理,故名華嚴宗。至賢首大師,此宗學說始完備,故亦名賢首宗。以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故又名法界宗。佛成道三七日,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說一乘圓滿最高深之法門,二乘劣機,莫能領解。佛滅度後五六百年間,南天竺國龍樹菩薩,往龍宮中見此《華嚴經》有三本,上中二本華嚴,非是凡力所持,乃傳誦下本華嚴十萬偈,四十八品而出,流傳世界。 東晉義熙年中,有佛陀跋陀羅,初譯《華嚴經》,為六十卷,三十四品,稱為舊經。次唐武后時,實叉難陀,重譯此經,為八十卷,四十二品,又稱為新經。次至唐德宗貞元年中,般若三藏,別譯入法界一品,為四十卷。 此經自佛陀跋陀羅翻譯以來,早經敷揚,但尚未成一宗。直至陳隋之間,終南山杜順禪師,總括華嚴奧旨,作法界觀一卷,又作五教止觀一卷,始定一宗之基礎,是為東土華嚴宗之初祖。其弟子智儼法師,傳承宗義,精研教相,作《華嚴經略疏》五卷,並作《十玄門》,《六相章》,《孔目章》等,以申其義,是為第二祖。至第三祖賢首大師,作《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復造《華嚴料簡》,《華嚴十種止觀》等章疏二十餘部,大成一宗之教義,門弟子數萬人,本宗之規模,至此乃顯揚備至。 此宗以一心法界,無盡緣起,為一家教觀之玄宗。所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於此往復無際一心法界上,無量色心差別,炳然顯現,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猶如帝網天珠,圓滿普遍,互相融通,而無所礙,此即謂之法界緣起,又稱為無盡緣起,即法界萬事萬法,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去現在未來,互為能緣起,及所緣起。由此一法,緣一切法,由一切法,緣此一法,相資相待,互攝互容,成為一大緣起。 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一切差別,無量事相,各有分齊,譬如器從金出,成種種形,不相混雜。二理法界,平等理體不增不減,為事相所依,是名法性,亦名真如,譬如眾金,其相雖異,其體則一。三理事無礙法界,事由攬理而成,即理是事,理由事而顯,即事是理,互相融即,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真如萬法,無礙融通,譬如金即器,器即金。四事事無礙法界,塵沙諸法,互攝無礙,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一塵一毛,具一切法,舉一全收,具足相應,譬如器器,同一融即,此乃圓教所顯之教義。 此宗說明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相狀,而立六相圓融之教義。一是總相,一微塵中,含藏萬法,譬如樓房,以鋼骨水泥,總合而成。二是別相,一切萬法,有色心理事等等差別,譬如樓房之鋼骨水泥,各別不同。三是同相,萬法雖有差別,能融即成一體,譬如鋼骨水泥,互相和合,成一樓房。四是異相,諸法雖能融即為一,而未失諸法差別相,譬如鋼骨水泥,形相功用各各不同。五是成相,諸法差別,以融即故,而成一體,譬如鋼骨水泥,相集而成樓房。六是壞相,諸法差別,雖可融即,而成一體,諸法本質,未嘗改變,譬如樓房雖一,而鋼骨水泥,各住自法。一切諸法,各具六相,互各差別,互相融即,此六相不出二門,總相、同相、成相,是圓融門,別相、異相、壞相,是行布門,圓融行布,相即相入,融通無礙。 此宗以法界觀,為一宗觀門之樞要。此觀略有三重。一是真空絕相觀,觀諸法本性即空,非斷滅之空,亦非離色之空,即有明空,其空亦無空相,故名真空,依理法界,而立此觀。二是理事無礙觀,前唯觀真空,此則觀諸法事相,與真如理,炳然相融,圓融無礙,故名理事無礙觀,依理事無礙法界,而立此觀。三是周遍含容觀,由第二觀知理事融即更視同具真如性體之一一塵法,相攝相融,一多無礙,大小相即,重重無盡,融通自在,理含萬德,如彼虛空,普遍含容,故名周遍含容觀,依事事無礙法界,而立此觀。 |
|||||||
相傳此宗是釋迦佛成道後,第四十九年,於涅槃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大迦葉,破顏微笑。佛即讚歎大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於汝,汝其善護持之。」自此以後,歷代祖師,以心傳心,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雖說不立文字,而於文字般若,亦所不廢,如達磨印心,付法有《楞伽經》四卷;五祖弘忍並弘金剛、維摩、圓覺等經。然特重宗通,而不在說通,重於證道,而不在教道。 此宗單傳心印法門,從摩訶迦葉,傳阿難尊者,輾轉傳至達磨大師,是為印度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於梁普通七年,東來傳法,是為中土禪宗之初祖,梁武帝聞師來,迎至金陵問道,機緣不契,師遂渡江至洛陽,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心法於二祖慧可。可傳法於僧璨,為第三祖。璨傳法於道信,為第四祖。信傳法於弘忍,為第五祖。忍傳法於慧能,為第六祖。慧能大師,承傳衣缽,化行南方,世稱南宗禪。神秀大師,亦承五祖教法,化行北方,世稱北宗禪。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修,故有南頓北漸之稱。 六祖大師門下,得法者有四十三人,是故五祖傳衣缽後,對慧能說︰「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之後,六祖祇傳法而不傳衣缽。其後諸祖,接化學人,各有其獨特家風,因此乃有五家禪風:一臨濟禪風,機鋒峻烈,如迅雷疾風,凡僧有問,即當頭棒喝,或擒住、托開等。二曹洞禪風,其接化學人,穩順綿密,諄諄不倦,君臣道合,正偏相資。三溈仰禪風,師資唱和,事理並行,父子一家,體用雙彰。四雲門禪風,孤危險峻,簡潔明快,不用多語,片言隻句,藏無限旨趣,無盡鋒芒。五法眼禪風,簡明處似雲門,隱密處似曹洞,言語似頗平凡,而句自藏機鋒。 此宗不依念佛、看經、修懺、禮拜、持ㄐB燒香等種種方法,乃以回光反照,單刀直入,參究話頭,話頭雖各不同,皆以一則無意味話,使人不用意識思想,靜淨參究一番,或參念佛是誰?拖死屍者是誰?生從何來,死歸何處?死去燒了時還有「我」嗎?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我?清順治皇帝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深入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屋祇住一人,一日出外買菜,回聞屋內,有人講話,必尋其人所在,久而久之,一時參破,萬有皆空,併此無意味話,亦了不可得。樹頭果熟,因風墮地,五花八裂,著地無聲,自然無著落處,而知有著落在。昔日枯木禪師,夜坐見僧剔燈,忽然開悟,偈曰︰「剔起燈來是火,歷劫無明照破,歸堂撞見聖僧,幾乎當面錯過。」悟後便知︰「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十方虛空,在我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G,照破五蘊諸法相,虛空粉碎大地平。 悟有頓悟漸悟,所謂理即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悟分三種:一先悟後修,即普通人,皆須悟後,更起修行,持戒及研究教理,即頓悟漸修。二先修後悟,此隨順劣根,使先持戒修定,經年累月熏習,亦有開悟之分,但非此宗本意。三悟修同時,此由夙根成熟,祇待此生證果,在未悟時,被現業所障,未能顯露,及一時觸悟,即一切具足,如六祖等。此種人必須利根上智,是故後世禪,必須以頓悟之後,始漸修為準則。又因悟而修,即是解悟,因修而悟,即是證悟。 此宗開悟,分為三段。第一本參,又名初關,由參話頭,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第二重關,既見性已,便以無漏慧,對治煩惱。至煩惱伏除時,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第三末後關,以上煩惱伏除,尚賴對治功用,必須煩惱淨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後一關。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頓超佛地,即佛即心,即心即佛。 更有九種大禪︰一、自性禪,不向外求,觀諸法實相。二、一切禪,自行化他之一切功德。三、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四、一切門禪,一切禪定皆由此出。五、善人禪,大善根眾生所共修。六、一切行禪,大乘行法無不含攝。七、除煩惱禪,能除滅眾生之苦惱。八、此世他世樂禪,能使眾生悉得二世之樂。九、清淨淨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淨報。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
|||||||
此宗以信願行三種資糧,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宗旨,故稱為淨土宗。佛在耆闍崛山中,說《無量壽經》。在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在祗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世親菩薩造《往生論》。此宗所依不出三經一論。一、《無量壽經》,明阿彌陀佛,因位願行,以及果上功德。二、《觀無量壽經》,說往生淨土之行業。三、《阿彌陀經》,示淨土莊嚴,及執持名號,諸佛護念之利益。《往生論》,總攝上三部經,證明往生淨土之義。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再有《華嚴經》,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因而將《念佛圓通章》及《普賢行願品》加入三經之內,便為五經一論。佛滅度後,馬鳴菩薩於《起信論》中,大力提倡淨土法門。龍樹菩薩著《十二禮》、《易行品》等,世親菩薩造《淨土往生論》等。此外尚有曇鸞之《略論安樂淨土義》,《略釋無量壽經》,《往生論註》,道綽之《安樂集》,善導之《觀無量壽經疏》,智旭大師《淨土十要》等。歷代祖師所著之章疏著述,不下數千餘卷。由於東晉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林寺,與大德居士百二十三人,共結蓮社,六時念佛,故為此宗之初祖。 淨土法門之緣起,據《無量壽經》說,過去久遠不可思議無量數劫,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時有國王,名世饒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道心,棄國捐王,行作比丘,號曰法藏。至世自在王如來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世自在王如來,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見。法藏比丘,即於佛前,思維修得,莊嚴佛國,既攝受已,而發四十八種大願。法藏比丘,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國土,其佛世界,名為安樂,佛號阿彌陀,由於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名阿彌陀佛,為無量光佛,或無量壽佛。 要生西方,須發三心。一者至誠心,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內外相應,真為求生淨土,不得內蓄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二者深心,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願,專念彼佛名號,定得往生極樂世界。三者回向發願心,今生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向,願生彼佛國土。 往生極樂世界,依《往生論》所說,有五種念佛門:一者禮拜門。禮即專禮彼佛,畢命為期,不雜餘禮。身業專至一心,恭敬合掌,香花供養,禮拜阿彌陀佛。二者讚歎門。口業執持名號,並加讚歎彼佛身相光明及國土莊嚴。三者作願門。以清淨意業,意念彼佛國土,依正莊嚴,及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四者觀察門。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阿彌陀佛及諸佛菩薩莊嚴功德。五者回向門。心常作願,以己功德,惠施法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證不退位,還入娑婆,化諸有情。 念佛方法,凡有四種。一者實相念佛。悟知內無能念之心,外無所念之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通於參禪,是為念佛法身。二者觀想念佛。如日想觀、月想觀、地想觀、寶樹觀等十六觀門。三者觀像念佛。觀由寶池湧出蓮華,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左為觀世音菩薩,頭頂有佛,右為大勢至菩薩,首相有淨瓶。四者持名念佛。一心專持名號,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由此可知,得生與否,全憑信願,品位高下,全由持佛名號,以至十聲百聲,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求生極樂世界,有正助雜三行,專依《淨土經》所修行,是名正行;餘一切諸善萬行,悉名雜行。大經三輩中說,一向專念《無量壽經》,念佛是正行,餘出家發心造像起塔等諸善,皆是雜行。今分正行為五,雜行亦分為五。一者專心一意,讀誦《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名為正行。讀誦其餘《般若》、《華嚴》、《法華》、《涅槃》諸經,稱為雜行。二者專注思想,觀察憶念極樂淨土依正二報,功德莊嚴,名為正行。若觀察餘十方淨土,或觀察真如法性等,稱為雜行。三者一心專禮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名為正行。禮拜其他諸佛菩薩,或諸天鬼神等,稱為雜行。四者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名為正行。若稱念餘諸佛菩薩,稱為雜行。五者,一心讚歎供養阿彌陀佛,名為正行。若讚歎餘諸佛菩薩,稱為雜行。此中第四稱名正行,為順本願之正業,餘四種正行為助業。如《四帖疏》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念念不捨,是名正定之業。若依禮誦等,名為助業。應捨雜行,歸於正行,於正行中,旁修助業,專修正業,即稱佛名號,期望往生,是即念佛往生法門也。 |
|||||||
此宗依《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開宗,其教義大都依於《般若經》,故亦稱般若宗,又其所顯是畢竟空義,亦稱大乘空宗。佛滅後約六七百年,龍樹菩薩依摩訶般若造論,顯一切無所得之中道,是為《中論》。於《中論》內,擇其精玄,成十二略觀門,開示般若正觀,是為《十二門論》。其弟子提婆論師,復演二十品一百偈,正破外道,兼破內道之執,是為《百論》。 於東晉姚秦弘始三年,三藏鳩摩羅什法師來到中國長安,盡譯三論,是為此三論之始祖。羅什弟子三千,其中有上足弟子十人,號什門十哲。經五傳後,至隋嘉祥大師,始將三論發揚光大,與其同時,有明勝大師,在北地傳弘四論。除三論外,另加《大智度論》。 《中論》,是破一切虛妄偏邪,而顯中道實相。其實,中道實相,非中非不中,無名相法,為眾生故,強名相說,欲令因此而悟無名,是故說中以顯不中。《中論》,亦名《中觀論》,中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所行之道,故前明中,由此中道,發生諸佛菩薩正觀,故亦名《中觀論》。 此宗以空無所得為教義,以有所得為妄見。《中論》是正破小乘,旁破外道,而顯大乘空義。《百論》是正破外道,旁破一切,而顯大乘空義。《十二門論》,是並破小乘外道,而顯大乘甚深空義。《三論玄義》說︰「論雖有三,義唯二轍,一曰破邪,二曰顯正。」可見此宗,唯在破顯二門。 破邪略言有四︰一破斥執有實我之外道。二破斥執我為無,而法為有之毗曇宗。三破斥執空見為正理之成實宗。四破斥墮於有所得見之大乘。如是無論內道、外道、大乘、小乘,苟有所得,通皆破遣。言顯正者,一切皆破,無有所得,所得既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破邪之外,並無正顯,破邪之處,即是顯正。 大小諸宗,多明二諦。《中論》云︰「諸佛常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大品般若經》云︰「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是故諸經皆說,佛隨順眾生故說於二諦,隨凡說有名俗諦,隨聖說空名真諦。《中論疏》說,有四重二諦。初以有為俗諦,空為真諦,是為一重二諦。次以有空為俗諦,非有非空為真諦,是為二重二諦。三以前二重二諦為俗諦,以非二非不二為真諦,是為三重二諦。四以前三重為俗諦,言亡慮絕為真諦,是為四重二諦。 此宗立有八不中道。二諦總攝一切佛法,然二諦由八不而正,不悟八不,即不識二諦。故《中論》卷首便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生若有實,則不應藉因緣。先既無生,何得有滅,故說不生亦不滅。既藉因緣,所以不常,既非先有,何得有斷,故說不常亦不斷。一身有差別相故不一,雖有差別相,唯一人身故不異。時法無來故不來,動作無去故不去,故說不來亦不去。 此宗立有四種中道。以上二諦八不,是顯中道實相。從因緣品,推求諸法,有亦無,無亦無,有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是名諸法實相。 四種中道者︰一是對偏中,唯是對治大小學人,有無斷常偏病,故說中道。二是盡偏中,以上所說,偏病若除,即名中道。三是絕待中,本對偏病,說有中道,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故稱為絕待中。四是成假中,正道未曾有無,為化眾生,假說有無,故以有無為假,非有非無為中,如此之中,為成於假,故稱為成假中。可見此宗,所說中道,非有非空,空中非不中之無相法,為引導眾生,寄中以言之。 |
|||||||
此宗有五名。一名法相宗,是判別諸法之體性與相狀。二名唯識宗,是說明萬法唯識之妙理。三名普為乘教宗,此教能趣向一切乘。四名應理圓實宗,此理真實圓滿。五名慈恩宗,奘師基師於慈恩寺成立此宗。此宗根據六經十一論成立。論宇宙萬有,雖有無量無邊諸法,歸納不出五位百法。第一位是心,有八法。第二位是心所有,有五十一法。第三位是色,有十一法。第四位是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法。第五位是無為,有六法。 再將束之,不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之十個字。五法者:第一是相,有為無為,情與無情,三界諸法,形相各別。第二是名,依彼諸相,立種種名,相為能詮,名為所詮。第三分別,於前名相,思量識別,名相是所知法,分別是能知心。第四正智,觀察名相,互為其客,離妄分別,如理而知。第五如如,正智契理,諸法體同,體遍法界,彼此皆如。 三自性者:第一遍計執性,乃以妄情周遍計度名相,是有是無,或色或心,如見繩誤以為蛇,實情有而理無。第二依他起性,諸法從眾緣生,本無體性,雖非迷情妄想,唯是假法,如繩由麻而成,實相有而性無。第三圓成實性,遠離一切分別言說,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如繩實性為麻,乃相無而性有,情無而理有。 八識者:即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與前五識。阿賴耶是梵語,此翻為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者,第八識能含藏前七識一切種子,如庫藏能藏寶貝。所藏者,前七識能熏發種子,以第八識為所依,如庫藏為寶貝所依。執藏者,第七識執此種子為我,如金銀等,為人堅守。第七識亦名傳送識,內執第八識為我,外以第六識為我用,以通內外,故名傳送識。其有四惑:一我癡,迷無我理,恆執為我。二我見,見即是執,非我為我。三我愛,以愛著我,不肯捨離。四我慢,傲慢他人,心自高舉。由此四種煩惱,是故不能出離生死。第六識通善惡無記三性,一切善惡,意為先導,意善則身口善,意惡則身口邪,它是功之首,罪之魁。前五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此五識與第八識同是無記性,唯了別現在,任運證境,不帶名言,依根而顯,眼根變異,眼識亦變,故五識隨五根立名。 二無我者:一人無我,二法無我。人無我者,我應有主宰與自在義,如何有情往來諸趣而無主宰,不得自在,故凡夫於自他身,執為人我,祇是五蘊諸法所成,於此求我,了不可得,故人無我。法無我者,諸法體雖任持自性,能生物解,而無勝性,實自在用,又於五蘊諸法,執為有實自體,能自持之實法,而諸法皆眾緣假現,於此求能持自體之實法,了不可得,故法無我。然我法既非實有,何故佛所說諸聖教,亦有諸佛菩薩等種種我,蘊處界等種種法,其乃隨情假施設,並無真實義。 |
|||||||
此宗以三密中,口密真言立宗,故名密宗,亦名真言宗。真言者,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摩訶毗盧遮那佛,密宗稱為大日如來,於法界宮自受法樂,恆常演說,此真言密教。上首金剛薩埵菩薩,遂結集成《大日經》、《金剛頂經》各十萬頌,納於南天竺鐵塔。至佛滅後六百年間,龍樹菩薩開鐵塔,親禮金剛薩埵,承受大法,又傳與弟子龍智,龍智並傳兩部大法與善無畏及金剛智。 善無畏於唐玄宗開元四年,於長安譯金剛頂虛空藏求聞持法。十三年譯成《大日經》七卷。遂開灌頂曼荼羅,而授法於一行阿闍黎,此為密教傳來中華之始。一行禪師筆受《大日經》,記其秘義,為《大日經疏》二十卷。又作義釋十四卷,為密教之要典。 金剛智三藏,於開元八年,偕其弟子不空三藏,同來長安,開壇灌頂,弘傳甚盛。後金剛智入滅,不空三藏復歸印度,更得其他經軌等五百餘部,於天寶五年歸唐,大弘密教,不空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為開元三大士。 不空三藏門下,有得法弟子含光、惠朗、曇貞、覺超、慧果等五人。而以慧果大師,博學深慧,又傳法於義操、空海等十六人。空海為日本人,學法回國,大弘密教,至今傳持不絕,稱為東密。 此宗以法界萬有當體,即是大日如來,此大日如來,具足理智二德,而由金、胎兩部曼荼羅以表顯之。胎藏界曼荼羅,表性具之理,眾生本有性德,攝持含藏一切如來功德,而未曾顯現,如母胎攝藏嬰兒,故名胎藏界。金剛界曼荼羅,表修顯之智,如來智慧,能破諸惑障故,而證實相之理,堅固銳利,有如金剛,故名金剛界。理示平等,智表差別,理為本有,故配本覺。智為修生,故配始覺。胎藏界為因,於六大中,為前五大。金剛界為果,於六大中,則為識大。又此兩部曼荼羅,雖然有二,實則不二,法門有別,而體不分。 密宗尚以六大體大,四曼相大及三密用大為其三大教相。六大者,即地、水、火、風、空、識之六大緣起,各各周遍法界,為一切諸法之本體,謂之六大體大。無論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無非六大之緣起。一切眾生,從頭至足,由內而外,亦皆是此六大所成。是故一切諸法,不離六大。六大法性,周遍法界,一切法性,無非大日如來,大日如來,周遍法界。佛身之六大,與眾生之六大,乃至一切諸法之六大,無隔無別。 此宗所立三大中之相大,即為大、三、法、羯之四種曼荼羅,乃六大本體上,所現差別之相狀。諸佛菩薩種種相好,為大曼荼羅。所持器物,刀、劍、鈴、杵等以表諸尊之誓願者,為三昧耶曼荼羅。如種子真言,以代表諸尊之符號者,為法曼荼羅。諸尊之動作威儀等,為羯磨曼荼羅。蓋自眾生,以至於佛,悉皆具此四曼之現相,一一含藏寶相之功德。如來亦具眾生之四曼,眾生亦具如來之四曼,生佛一如,互相涉入。 三密作用,遍於法界,屬於用大。三密者:一身密、二語密、三意密。法佛三密,甚深微細,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故稱為密,如來因為三密,而能成就清淨功德,法界體相,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用遍識大,為其意密。 此宗行人藉著觀想本尊功德力,將自己之意業,轉成如來之意密,藉著結手印之功德力,將自己之身業,轉成如來之身密,藉著持ㄓ坏\德力,將自己之口業,轉成如來之口密。藉著此三密加持之作用,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國土,可成淨土。 此宗主張即身成佛,一切眾生當體六大,當相四曼,當用三密。各各本具有如來之性德,即身是大日如來之覺位,但為無明煩惱所掩蓋,不自覺知。若入真言密藏,手作印契,口誦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加持相應,不動父母所生凡身,頓證當體大日佛位,是為此宗即身成佛之教義。 此即身成佛義,有理具、加持、顯得之三種。一理具成佛者,即眾生之六大身心,本具如來理智之性德,眾生與佛,同一理性,此即理具成佛。二加持成佛者,即由三密加持,成就即身成佛之妙行,開顯眾生本覺之果德,此即加持成佛。三顯得成佛者,即由三密之妙行成就,證入無上妙果,本具理智萬德,至此完全開顯,此即顯得成佛。 真言行者,應觀諸法從緣生無自性,由於觀練年久,得種種不可思議之法驗現前,乃至諸佛海會無盡莊嚴。若生慢著心,魔則得便,或退失三昧,或墮魔境,當深修十緣生句為助行,觀諸法如幻,遠離魔障。十緣生句者:一幻,幻師所作種種色像。二陽焰,春初曠野,空塵和合,似現水相。三夢,夢中所見種種境界。四影,猶如鏡中影像。五海市蜃樓,空氣反射,古人以為水族所吐之氣,故稱蜃樓。六響,深山峽谷,以聲轉故。七水月,水中所現之月影像。八浮泡,水中所現之泡沫。九空華,由目病見空中有華。十旋火輪,持火燃於空中旋轉,生出輪像。萬行方便,無不藉此十緣生句,淨除心垢,破一切情執,達至不生不滅之妙觀也。 |
|||||||
佛陀成道初期,並無制戒,衹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之訓示。直到第五年時,有一比丘為母所逼,與其俗妻發生關係,於是,佛教戒律從此陸續制定起來。 據傳所說,佛滅一百年間,由迦葉傳阿難,再傳末田地,商那和修,優婆崛多,五師相繼,如瀉瓶水,並無支流。於優婆崛多以下,有五位弟子,對律藏內容,各自取捨不同,便分為五部律,乃至二十部。五部律者。一、曇無德部。此云法密,即四分律,於上座部律藏中,聚集成文,隨說所止,即為一分,如是四度,一部方就。第一分二十卷,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條。第二分十五卷,即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第三分十四卷,即安居、自恣等規則。第四分十一卷,即房舍、受衣、滅諍之種種雜法。二、薩婆多部。此云一切有,即十誦律。三、彌沙塞部。此云不著有無觀,即五分律。四、迦葉遺部。此云重空觀,即得解脫。五、婆粗富羅部。此云著有行,未傳中土,以上皆屬小乘戒。 中國有戒律,始於三國時,曹魏嘉平二年,由中天竺曇摩迦羅尊者,於洛陽白馬寺,譯出四分律羯磨法,即請梵僧,立羯磨法,傳授比丘戒,為中國有比丘之元始。經五百五十年,自佛陀耶舍、竺佛念尊者,譯出四分律後,古德著述有二十家。四分律弘揚,起於元魏法聰律師,以下經十餘傳,至道宣律師,兼通三藏,精研毗尼,作《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鈔》之三大部及《拾毗尼義鈔》、《比丘尼鈔》,合稱為五大部。宣以唯識學,融通大小乘,成立一乘圓頓之妙戒,故此宗以道宣律師為高祖。因其住於終南山,後人稱南山宗。又以四分律為宗,故亦稱四分律宗。 律有三名︰一毗尼,此翻為律,罪之輕重,依法定故,犯與不犯,非律不分,故稱毗尼。二尸羅,此翻為戒,亦翻清涼,三業如火,焚燒行人,若受淨戒,戒能防非,故稱清涼。三波羅提木叉,此翻別解脫,若受持何種戒,即得何種解脫,亦名處處解脫,故稱別解脫。 戒有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四種︰一、三皈戒。二、五戒。三、八關齋戒。四、菩薩戒。出家戒有五種︰一、沙彌及沙彌尼戒。二、式叉摩那戒。三、比丘戒。四、比丘尼戒。五、菩薩戒。共有七眾佛弟子,計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及優婆夷等。 又,小乘戒與大乘戒。小乘戒者,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一切諸戒,皆有四科︰一戒法、二戒體、三戒行、四戒相。戒法者,如來所制各種戒法。戒體者,從師受戒,領納法體,防非止惡,非色非心。戒行者,既發戒體,隨能任持,運身口意,造修善業。戒相者,持戒美德外彰,其相為人軌範。古德說︰「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 又,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世間戒即五戒、八戒。出世間戒即十戒、具足戒。戒有二種︰一、止持戒。二、作持戒。止持戒者,止者制止,不作諸惡,戒體光潔,順本所受謂之止持。作持者,作者造作,策勵三業,造作眾善,修習戒行,有善起護,故號作持。小乘戒者,多是止持,故未受戒者,不得見聞,易生輕慢,恐成障礙故。大乘戒,有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大乘戒者,多是作持,無論男女,受與未受,均可閱聞,為種善根故。 又,淫殺盜妄是性戒,其罪極重。飲酒戒等,避世譏誚,名為遮戒,其罪尚輕。 又,身斷一切惡,名律儀戒,心斷一切惡,名定共戒,修至四禪,身中自生,防非止惡。無惡可斷,名道共戒,三乘聖者,見道修道,無漏智發,心中自生,防非止惡。 大乘菩薩戒本,共有六種︰一、《菩薩瓔珞戒本》,有十重戒,無有輕戒。二、《梵網經菩薩戒本》,有十重、四十八輕戒。三、《瑜伽菩薩戒本》,有四重、四十三輕戒。此三種戒,出家在家皆可同受。四、《菩薩地持經戒本》,有四重、四十三輕戒。五、《菩薩善戒經本》,有八重、四十六輕戒。此二種戒,唯出家受。六、《菩薩優婆塞經戒本》,有六重、二十八輕戒,此戒唯在家受。 受菩薩戒,有二種性質,一是頓受,雖未曾受七眾戒,亦可單受菩薩戒。二是漸受,須先受三皈五戒,然後再受菩薩戒。 戒之輕重,各本名稱不同,《瓔珞經》稱十重戒,名為十不可悔。《梵網經》稱為十波羅夷。《瑜伽戒本》稱為四他勝處。《優婆塞經》稱為六重法。以輕戒來說,《梵網經》稱為輕垢罪。《優婆塞經》稱為失意罪。 眾生無量,虛空無邊,戒善同爾,亦無分齊,大乘戒以三聚淨戒,收無不盡,聚即總攝為義。一、攝眾生戒,廣度一切眾生,無生不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二、攝律儀戒,而悉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攝善法戒,而普修一切善,無善不修,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上為菩薩所要發的四弘誓願。 |
|||||||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農曆十月十五日),法師出生於河南省武安縣。俗姓王名記德,出家後法名親極,字暢懷。童年時家境清貧,整家以農為業,法師祇受過小學教育。 一九四三年,法師十五歲,依舅父性崇法師於邯鄲縣禪房寺剃度出家。隨師習律儀半年後,被送往通州華嚴寺參學一年。 一九四四年,法師赴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後再往房山縣上方山遍參七十二茅蓬,逗留三個月餘回京。住安養精舍,入法界學院為學僧,因而得親近慈舟律師。當時,律師辦學教育僧才,提倡戒律,弘淨土法門,普攝群機,慈舟律師之言行,成為法師日後之立身正範。以後法師行菩薩道,持戒精嚴,弘法利生,皆深受律師之影響。 一九四六年,法師經兩載修習後結業,南下上海,入圓明講堂,親近圓瑛老法師,於楞嚴專宗學院修學兩年多。 一九四九年,是時政局不靖,法師遂南下廣州,隨而來到香港。當時香港佛教式微,法師蒙大德茂老法師慈悲接單於東普陀禪寺。隨於半年後赴泰國參學,歷半年後回港,於大嶼山觀音寺靜修。 一九五二年,天台宗泰斗倓虛大師創辦之華南學佛院招收第二屆學僧,法師考進該院研讀三年,於一九五五年畢業。 一九六二年,法師考入香港妙法寺內明書院(大專),主修佛學、哲學,三年後畢業。又在易通英專攻讀英語課程四年。法師當時已近中年,尤好學不倦;雖年幼失學,仍努力研修學習,為深入經藏建立良好之基礎。現在法師陞座說法,能圓融無礙,舌燦蓮花,皆是多年來勤修力學之結果。 一九六六年,法師接任九龍樂富h佛教普賢學校校監,又接任九龍界限街倓虛大師所創辦之中華佛教圖書館館長。 一九六八年,法師與多位居士創辦佛教青年協會。法師高瞻遠矚,認為振興佛教應藉青少年之力量作推廣,故毅然允諾,借出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為佛教青年協會會址,更出任顧問,領導信眾開展弘法活動,成為佛教界一股新力量。 一九六九年,出版「雷音」季刊第一期,法師擔任督印兼出版人,實行以文字般若廣度眾生。 一九七一年,法師接辦工商日報之佛學雙周刊編務,並經常撰寫佛學文章投刊。 一九七五年,法師於元朗開辦佛教普賢書院,校舍三層,學生八百多名。法師擔任校監,按日處理校務,無有間斷。法師肩負紹隆佛法,培育青少年之責任。 一九七七年,法師陞座宣講《大佛頂首楞嚴經》之「七處徵心」及「十番顯見」。各界善信不論遠近每周護持聽法,聽者均法喜充滿。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法師出席日本東京舉行之第十二屆世界佛教友誼大會。 一九七九年,法師回鄉省親,並順道訪北京、上海等地,了解該等城市之佛教概況。 一九八零年七月,法師應邀出任妙法寺剃度傳戒大會開堂和尚。 一九八一年新春,法師率領朝聖團往韶關丹霞山別傳禪寺,禮訪本煥老和尚、朝南華寺禮六祖真身及初訪雲門山大覺禪寺。 七月,法師再應邀出任妙法寺剃度傳戒大會開堂和尚。 七月底,法師往福建省傳授菩薩戒。不料因旅途勞累,右眼視網膜脫落而失明。法師隨即回港入瑪麗醫院施手術。據醫生診斷,其復原機會祇有五成,幸賴菩薩加庇及法師平時精進修持,得以早日痊癒。 一九八二年二月,法師應續法大師邀請到河北省永年縣興隆寺,宣講佛法八天,聽眾五百多人。一日,宗教局和保安局兩位局長到場聽法一句鐘,離開前對法師說︰「法師不是提倡迷信,而是破除迷信。」 一九八三年初,法師身體漸漸復元,遂再主持弘法活動,舉辦佛學初級班及延請大德高僧、居士演講佛法。每月主持赤柱觀音寺生日會,每周更主持念佛晚會及法器唱念班,又主持賀誕、普佛、禮懺、放生及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等法會,並主持佛教結婚典禮,倡導佛化家庭。又應佛教聯合會之邀請,每周六為伸手助人協會的老人說法。 八月十一日(農曆六月廿二日),為中華佛教圖書館創辦人倓虛大師圓寂二十周年,法師不忘師恩,領佛教青年協會念佛組及旅遊組舉辦之普佛旅遊團往大澳門湛山寺舉行追思法會,藉此緬懷上人一生之功德。 中秋,法師領團五十人往廣州六榕寺普佛,訪鼎湖山慶雲寺,然後北上回鄉省親。遊洛陽白馬寺、龍門石窟及少林寺後取道北京回港。 一九八四年一月,法師為四眾宣講「在家菩薩戒」。法師認為未受戒者不可看小乘戒本,看了恐會成為學佛阻障。但大乘戒本,不論僧俗,已受戒或未受戒者,均可以讀誦,因這是種善根的方法。當法師開示後,即有善信發心求受在家菩薩戒。 九月,法師於天台精舍開辦首屆靜坐班,報名者踴躍。學畢全期的同學都感到身心獲益不淺。因此法師安排將著作文稿中之「靜坐篇」以單行本付梓,名《靜坐講義》,免費結緣。新書印成,於短時間內即被索取一空,屢次重印仍供不應求。皆因此書乃適合學佛與非學佛者閱讀,書中以健康為出發點,為正宗修學靜坐之指南書。 十月,法師以佛教青年協會之會務及活動迅速增長,而當時之中華佛教圖書館場地已不敷應用,乃倡議擴建其駐錫之天台精舍,以開闢為另一弘法道場。天台精舍為倓虛大師所創建,位於荔枝角之九華徑新村。從十月開始擴建工程,由法師親自設計、策劃、督工,將原有之設施和房間、香積廚、洗手間等移去樓下,將大殿擴建,可容納千餘人禮佛。復蒙十方善信共襄善舉,鼎力贊助,護持道場,使法師推廣佛教之宏願得以圓滿。 一九八五年春,法師領團遍訪台灣各名剎,禮諸山大德長老。 初夏,法師應南北越諸難民營宗教組織之邀請,親臨彼等營地說法度生,後來並作定期訪問,深得營內總監及營友之歡迎,並認為佛法實能助其心靈得到安撫。因法師慈悲度眾,不辭勞苦,按時探訪多處越南難民營,弘揚佛法,漸令認識佛教之難民人數日增,計喜靈洲營三千餘人,芝r灣營二千餘人,有近半數難民參加佛教活動及聆聽法師開示。 七月,法師恭請道源長老蒞港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持續多年恭請淨空法師蒞港弘揚佛法,度眾無算。法師時刻關注宣揚佛教理論,以及佛經研讀,故多年來除禮請本地大德宣講經教外,特從台灣及各地延請大德蒞港弘法。 八月,天台精舍擴建工程完竣。 九月三十日,天台精舍舉行擴建重修開光典禮,法師禮請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兼湛山寺方丈寶燈法師為聖像開光,當日到賀者有九華徑新村村公所理事長梁子珍先生,還有諸山長老、高僧、居士、佛教社團代表、教育界大德等千餘眾,盛會千載一時。法師為謝各方善信贊助重興道場,特領眾禮拜《藥師寶懺》,回向世界和平,眾生福慧增長。 十月,法師應福州林陽寺住持禮請,前往主持該寺新塑諸佛菩薩聖像開光典禮。後領團員遊汕頭、廈門及福州等地各大寺院,禮佛及參訪諸山長老。此行為法師二次重遊,得見寺院迅速重修,佛教日趨興隆,甚為欣慰。 一九八六年初,法師領佛教青年協會普陀山朝聖團,團員四十人,遍遊普陀山聖地。先到廣州六榕寺,再至上海龍華寺,為寺內學僧開示一堂。方丈明暘法師慈悲,雖身在北京會議,亦派監院蔭遠法師引領旅程。先往訪離開四十多年之圓明講堂,禮師尊圓瑛老法師紀念堂。當年住在講堂的梁老師及其夫人仍健在,已八十高齡,喜見法師回來,歡欣不已,熱烈歡迎。後禮玉佛寺,方丈真禪法師殷切款待。繼而訪靜安寺,過蘇州,參戒幢律寺、寒山寺及上靈巖山普佛。後朝普陀山,獲妙善大和尚、了開老法師熱誠接待,遍參殊勝莊嚴之聖地名蹟。繼而過寧波,禮天童寺,於阿育王寺頂禮香光莊嚴,難得一見之佛舍利。朝七塔寺後轉杭州禮靈隱寺,遊西湖。此番參訪,法師喜見寺院重修,僧侶成才,佛經傳播,人民對佛教認識等進展迅速。 六月,佛教青年協會眾會友發起彙集法師歷年著作文章,輯印成書,以廣流布,定名為《佛教修學文集》(後簡名為《學佛文集》)。文章皆為法師對佛教發展的遠見,以及接度初入佛門人士的正知正見。 十二月,佛教青年協會再組廣東朝聖團,請法師領隊,團友一百八十人。參訪詔關丹霞山別傳禪寺,過乳源縣雲門山大覺禪寺,佛源大和尚親自接待。法師於茶會談話中,說他於八一年初訪雲門,境況冷落,大殿被封,內無一物,祇剩頹垣敗瓦。如今大佛莊嚴,殿宇煥然一新,寮房重建。國內及香港善信為佛教興隆而出力,有無量無邊功德。後來朝聖團過馬霸住宿,法師領眾弟子晉南華寺普佛回向。 一九八七年初,法師接俗家親弟王記會來函,得知母親王太夫人崔喜英女士病重。法師於西貢海面主持放生儀式後即專程回鄉探病。回港後再接家書,訃告母親已安祥往生。法師回鄉守孝一月餘,虔誦《地藏經》四十九部,回向母親早生西方淨土,離苦得樂。 三月一日,法師於天台精舍特為母親王太夫人舉行「慈悲三昧水懺追思法會」,以表孝思。當日恭請融靈法師親臨主法。 四月,法師被邀出任佛教護生會創辦人兼永久導師,該會為西貢區在家二眾弟子所成立。法師曾以法務繁忙無暇兼顧推辭,後感其誠意遂允。 六月,法師為佛教護生會主持海上放生,後於大澳門湛山寺宣講「護生的真義」,訓示徒眾。 八月,佛教護生會辦廈門朝聖團,法師任團長,領團員八十八人成行。這次是法師第三次訪問福建,主要參訪廈門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大和尚親自領導禮萬石蓮寺,並請法師為寺內之佛學院眾尼師開示一堂。後遊萬石岩公園及鼓浪嶼,並於海上放生。此項活動乃文化大革命後首次舉行,因而倡動該寺日後續辦放生法會,至今仍按時舉辦。隨後再往泉州開元寺,禮訪弘一大師紀念堂,回程禮潮州開元寺。 十一月,佛教青年協會開辦佛學進修班,法師首課主講「天台宗」,其後佛學班每年均有舉辦,培養不少人材。 十一月,法師為佛教青年協會主辦之「佛青二十周年弘法展覽」主持開幕典禮。 一九八八年春,法師領團四十四人朝四大名山之九華山及禪宗雲居山、淨土宗廬山、天台宗天台山,沿途派送寒衣與僧眾,廣結善緣。 四月十六日,法師代表佛教青年協會,恭請寶蓮寺方丈聖一法師到梁顯利社區中心禮堂宣講「佛法精要」。 四月,法師與佛教護生會董事會籌辦註冊及購買新會址等事宜。對於西貢區佛教之弘揚和擴展抱著很大希望。法師慈悲心懷,行菩薩道,弟子們益為敬佩。 六月,香港佛教法住學會主辦講座,講題為「佛教與現代生活」,法師並為課程導師。 六月十九日,法師在梁顯利社區中心禮堂宣講「離苦得樂的正當途徑」,出席參聽者眾。 八月十九日,法師幾經努力,始邀請得聖嚴法師蒞港弘法,由佛教青年協會主辦,在北角大會堂宣講佛法三晚,出席參聽者超過二千人。 九月十一日,法師聯同星雲大師、永惺法師、聖懷法師為香港佛教法住學會佛堂之千佛壁主持開光典禮。 法師開光偈曰︰ 法身離垢自性淨 報身自他各受用 應身勝劣隨機現 三身相即理事融 諸佛軌之得成道 五住斷盡智光照 說法利生應九界 法性本體常不動 十一月廿三日(農曆十月十五日),為法師花甲壽辰,中華佛教圖書館及佛教青年協會會友於天台精舍禮拜《藥師寶懺》為法師祝壽。佛教青年協會特恭印法師著作《佛教修學文集》(後簡名為《學佛文集》)三千本,廣贈各界結緣。 十一月,佛教護生會會友為祝賀創辦人暢懷法師六秩榮壽,特辦廣州放生、普佛、供僧及觀光,參加團友有一百九十二人,得蒙當地諸山長老熱烈款待,場面熱鬧,佛友盡興而回。佛教護生會亦倡印《纖維素食》祝賀。法師示眾云︰「法師生日即眾生生日。出家人無所謂生日,不過藉此共聚一堂,恭敬三寶,而作佛事,弘揚佛法,增強團體活動,長養各人善根功德,不得已而諾之耳。」法師以入世隨俗活動,弘揚出世的佛教精神,乃大乘行者。 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五日,法師為佛教護生會主持立會第一屆三皈依法會,亦為西貢區首次舉行,意義深遠。 三月,香港佛教法住學會舉行之「佛教梵唄音樂晚會」,邀請法師演講中國梵唱源流及示範。 六月,法師應第三屆「此岸彼岸」弘法大會之請,於西貢大會堂宣講「佛法不異世間法」,漫談佛法與人生的關係。 七月,佛教護生會舉行港九各監獄中秋禮物供眾結緣,法師領眾探訪赤柱、石壁、小欖等監獄,為服刑者作佛法開示。 八月,法師宣講「在家菩薩戒」共四堂,並授在家菩薩戒。法師歷年來均固定傳授及宣講此戒,未有間斷。 年底,法師應邀到廣東省韶關曹溪南華寺傳授三壇大戒,戒子八百多人,極一時之盛,法師擔任教授和尚。 一九九零年,法師除擔任佛教青年協會導師外,更兼任該會董事,直接參與會中決策事務。 一九九零年二月(農曆年初一),法師領佛教青年協會新春朝聖團,前往肇慶國恩寺朝聖,該寺乃六祖惠能大師誕生與圓寂之處,有六祖手植荔枝樹、浴池、卓錫泉、別母石、父母墳、坐化石等聖蹟。 七月,佛教青年協會主辦佛教四大名山之五台山朝聖團,供千僧齋。法師領隊一行七十二人朝文殊菩薩道場及參訪山上各大小寺院,於山上供千僧齋全堂,蒞臨應供之出家在家四眾近千人,法會功德殊勝,法喜充滿。 一九九一年二月,佛教青年協會辦新春西安朝聖團,由法師領團參訪法門寺,禮拜佛指骨舍利,大小雁塔,遊終南山,參訪草堂寺,鳩摩羅什法師譯經處,參觀秦兵馬俑,華清池,參訪洛陽白馬寺,中嶽嵩山少林寺,其後往開封參訪相國寺白衣閣,並遊鄭州鐵塔及黃河風景區等地。為時十多日,盡興而回。 五月,法師前往加拿大溫哥華福慧寺,主持八關齋戒七天,香港隨行參加者四十餘人。法會圓滿後,為溫哥華卑詩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與香港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合辦的「佛教藝術攝影展覽」主持剪綵揭幕儀式。 十一月,法師於中華佛教圖書館陞座宣講《大佛頂首楞嚴經》,開示楞嚴眾妙法門。 一九九二年二月,法師組新春團前往泰國各寺院,舉辦供僧及布施安老院和孤兒院等活動,參加團友共四十餘人。 四月,法師與佛教青年協會會長袁文忠及佛教青年協會會員十二人,親攜各善信捐款港幣六十萬元,往河南省桐柏縣,供養桐柏山全山僧尼,又與桐柏山佛教會商議後,將餘款交付水簾寺,建築賓館三層,每層面積五千平方呎,命名「佛教賓館」。後又再捐款港幣四十萬元,使工程得以完竣。而賓館經營所得利潤,撥作全山僧尼每月之生活費用。法師發心修寺安僧,功德無量。 七月,法師應請到廣東石龍放生及傳授三皈五戒法會,約三十餘人發心皈依三寶。 八月中,法師率眾一百三十五人朝四川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及雲南各大寺院,並齋僧供眾,全山僧尼約八百餘眾到會應供。 九月,澳門佛教青年中心新成立,法師應邀開講靜坐班,到會聆聽之善信近百人,為澳門佛教界近年罕見。法師每周不辭舟車之勞,渡海主講凡數月之久,直至靜坐班課程完畢為止。 一九九三年二月,佛教青年協會為服務更多善信,增置一所新會址於九龍太子道賜珍大廈。該會址每周定期舉行各類活動,逢周一、五、六,法師及居士研討《菩提道次第廣論》,逢周二教授法器班,逢周四念誦《無量壽經》。平日信眾可借閱佛教書籍。 一九九三年四月,法師應邀前往福州觀宗庵佛學院主持結業典禮,並頒發畢業證書。香港信眾隨行三十餘人,後到廈門南普陀寺禮見妙湛大和尚。 六月,法師帶團前往溫哥華福慧寺主持八關齋戒,約有百人參加,並有四人剃度短期出家。 九月,法師應請到湖南祝聖寺傳授三壇大戒,法師為羯磨和尚。 十月,法師應韓國崇山禪師之邀請,前往漢城參加世界一花國際會議。隨團有二十餘人參加。 十月,法師與佛教青年協會會長陳鐘政及團員共三十七人,往河南省桐柏縣。法師主持水簾寺重修開光典禮及印恭法師榮任方丈之送位儀式。佛教青年協會更送《大藏經》結緣。 十二月廿四日,法師前往大嶼山觀音寺,主持八關齋戒三天,參加者逾百人。 一九九四年一月十六日,法師為佛教護生會主持旺角新會址開幕儀式,並隨緣開示信眾。 五月,法師前往溫哥華福慧寺主持八關齋戒,其中有男女六人剃度短期出家。 一九九五年二月,法師應江西省南昌佛教會之邀,前往佑民寺宣講佛學一星期,每天皆有數百善信聆聽。後順道朝雲居山、金山寺及廬山東林寺等。 三月,法師為信眾增加一所修行道場,應請接收香港青山荷石精舍,後舉行晉院儀式,約有五百人參加。 五月,法師於屯門大會堂宣講佛法。第一天講「漫談忍辱道」,第二天講「宇宙萬有從何而來」,聽眾千餘人皆法喜充滿。 五月,法師前往溫哥華福慧寺主持八關齋戒,是次男女八人披剃短期出家。後到愛門頓妙覺寺演講佛學三天,又到多倫多湛山精舍演講兩天,約有百人參聽。 十一月,為法師六十七歲壽辰,亦是出家五十三載。法師之各地弟子齊心重印《佛教修學文集》(後簡名為《學佛文集》),書成贈送十方結緣,以導有心學佛人士。並以此功德祝賀法師法體康健,弘法利生。 一九九六年二月,佛教青年協會組緬甸朝聖團,誠請法師任團長,領團員六十多名,為期十一天,遍遊仰光、庇古、蒲甘、曼德勒各大城市。朝象徵緬甸之雪達根大金塔。此塔是目前世上最大佛塔,內藏佛陀四件寶物︰杖、袈裟、水壺及頭髮。各團員籌集二萬五千元,以佛教青年協會名義供養小金磚鑲在金塔山。於曼德勒參觀由胡仙居士捐助的眼科醫院,院長親自接待,各團員即席捐助數萬元善款給醫院。稍後朝薩根山,沿途過程由當地電視台錄播,此外更在曼德勒IAHAGANDAYON寺院供僧結緣,應供僧伽千二百人。稍後法師更帶領部分團員,臨時安排飛返仰光之和平塔公園參加一年一度供僧大會,參加信眾約數十萬人,場面莊嚴壯觀。 五月底,法師前往溫哥華福慧寺主持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香港團員四十餘人,當地參加信眾約百餘人,其中有八男四女披剃短期出家。 六月底,法師應邀前往國內增城一玩具廠為工人說法,皈依者眾。 九月,法師應香港東蓮覺苑之邀,宣講「緣起性空」。 十二月二日,法師再應緬甸教育部部長邀請,領眾百餘人前往緬甸恭迎佛牙,為期八天。緬甸宗教部部長親自迎迓。於朝聖山吉娣坳巨石塔時,部長更安排便衣軍官護送。十二月六日,於仰光和平塔公園舉行迎請佛牙大典,法師被邀請為華僧主法之一。典禮莊嚴,舉國歡騰。十二月八日,於仰光和平塔公園舉行供千僧法會,當地電視台及報館均派員採訪,可見此法會備受重視。法師讚頌偈曰︰ 一顆佛牙光日月 隨方展覽動群倫 釋尊廣大慈悲力 化俗利生世世熏 一九九七年五月,法師應佛教僧伽聯合會之邀任司庫一職,稍後更接任能仁書院及釋慧文中學校監之職。 六月中,法師再應邀前往福州觀宗庵佛學院主持結業典禮,香港信眾四十餘人隨行,捐款港幣八萬餘元贊助佛學院經費。後順道赴武夷山觀光,參拜開元寺、南普陀寺等古剎。 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佛教僧伽聯合會與香港佛教各大團體聯合主辦「佛教界慶祝香港回歸祈福大會」,於香港大球場盛大舉行,法師應邀為主禮嘉賓之一。法師領導佛教青年協會組織六百多人之義工團,協助大會籌備及維持秩序等工作,圓滿此歷史性法會。其後法師於中華佛教圖書館舉辦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念佛晚會,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七月底,法師前往加拿大多倫多湛山精舍舉辦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共有百人參加,其中披剃受戒者,男十七名,女十八名,法會圓滿後,法師前往美國紐約弘法。 八月,法師應彌勒佛學社之邀請,假香港大會堂演奏廳主持佛學講座。講題為「學佛之階梯」及「緣起性空觀」,參聽者眾,座無虛席。 九月,法師再度應邀前赴國內增城一玩具廠為工人說法,東主與廠長均皈依三寶。 九月底,法師應佛教青年協會邀請,於沙田大會堂演奏廳宣講佛法,講題為「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及「四科七大即如來藏」,每場聽眾均逾千人,法喜充滿。 十一月,為法師六十九歲壽辰,適逢佛教青年協會創會三十周年紀念,特設素宴聯歡,席間為香港荷石精舍籌建大雄寶殿義賣、拍賣,共籌得善款壹百餘萬元。 十二月,法師率領佛教青年協會眾弟子賑濟大坑東h及澤安h之獨居老人,令各長者於寒冬來臨前獲得應時禮物。是次派發禮物千餘份,共用港幣二十餘萬元。 一九九八年一月底,法師率領佛教青年協會主辦之雞足山朝聖團,朝各大道場古剎,團員八十多名。 四月八日至十五日,法師前赴河南省桐柏縣水簾寺主持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是次法會為中國內地二千多年來首辦,因緣殊勝,參加之國內及香港戒子達二百餘眾,戒期七天。其後,法師回鄉弘法,鄉里們夾道歡迎,歡迎隊伍延綿數公里長。其後又到邯鄲市大乘玉佛寺、月愛寺、白鹿寺等寺院弘法,參聽者數千人,法雨普施,皈依者眾。 四月二十六日,法師應邀前往澳門著名佛教道場功德林弘法利生,上午講解三皈五戒,下午講授在家菩薩戒,晚上傳授三皈五戒,參加法會者達八十餘眾。 四月底,法師宣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圓滿,講期達七年之久。於結經日眾弟子禮謝法師,儀式簡單而莊嚴。 五月五日,法師陞座宣講《妙法蓮華經》,僧俗弟子雲集中華佛教圖書館,座無虛席。 五月十四日至十七日,法師應澳門佛教青年中心之邀,前往澳門著名佛教道場功德林,傳授在家菩薩戒及主持八關齋戒三天。 六月,佛教青年協會出版三十周年紀念特刊,表彰法師多年來擔任導師,弘法利生,不遺餘力推動會務之功。 八月,長江流域洪水為患,良田億頃被淹,屋舍百萬坍塌,死傷逾千。法師領導佛教青年協會發起賑災籌款,籌得善款港幣四十萬餘元,悉數付與新華社香港分社轉達災區。 九月,法師於天台精舍主持靜坐班,參加者數百人。靜坐班自一九八四年開辦以來,經歷十五年從無間斷。 十月,法師率領佛教青年協會眾弟子,於石硤尾澤安h派發米油予獨居老人;其後,更於觀塘翠屏h、德田h及秀茂坪h舉行大型冬賑,派發禮品二千餘份。 十一月,法師於尖沙咀街坊福利會主持佛學講座,講題分別為「如何證得阿羅漢果」、「自覺覺他行菩薩道」及「學佛知識答問」。是次講座由佛教青年協會主辦。 一九九九年春節期間,法師率領四眾弟子共五十五人,赴尼泊爾及印度朝聖,遍禮四大佛蹟及參禮境內眾多聖蹟與寺院。先於尼泊爾大白塔舉行供千僧法會,應供者二千五百餘人;後再於印度菩提迦耶舉行供僧法會,應供者近二百人。是次供僧法會合計支出近港幣五十萬餘元,悉數由十方善信隨緣樂助,成此無量功德。 二月,法師將印度無憂樹樹苗移種於香港青山荷石精舍,種植成功後,復將樹苗分枝種於各處。此前中國並無種植此樹。 四月,佛教青年協會撥款港幣七萬餘元,於佛教聖地印度菩提迦耶,為法師建造一座佛塔,回向法師健康長壽,久住世間,弘法利生,廣度有情。 四月,法師前往河南省桐柏縣水簾寺,主持第二屆短期出家及傳授八關齋戒七天,香港信眾三十人及國內信眾一百餘人參加。法會圓滿後,法師回鄉弘法,於各佛寺說法開示,期間有信眾二百餘人求受三皈五戒。 五月二十日,為慶祝教主釋迦牟尼佛誕日第一年成為香港公眾假期,全港各佛教團體於港九新界各區聯合舉辦佛教活動,法師應邀擔任屯門區佛誕節慶祝大會主席。參加者眾,場面熱鬧,非佛教徒亦樂於參與。 八月,佛教青年協會與廣東省羅浮山華首台寺合辦第一屆短期出家及傳授八關齋戒,禮請法師主持,並請得衍空法師、葉文意居士宣講佛法。是次法會為廣東省首辦,國內外參加者達二百人,短期出家者四十八人,戒期七天。 九月,台灣發生近百年最大之地震災難。法師鑒於災情嚴重,著佛教青年協會發起賑災籌款,於一個月內籌得善款港幣十三萬餘元,悉數付與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轉台灣法鼓山農禪寺住持聖嚴法師,用以購買物資,直送災區。 十二月,法師前往大嶼山觀音寺,舉辦八關齋戒。法會自一九九三年至今,多年來從無間斷。 十二月,法師於阿彌陀佛誕日主持屯門望海觀音活動期間示疾,馬上入住法國醫院,進行全身檢查;幸賴菩薩加庇,法體無礙。唯法師平日為法忘軀,身體虛弱,須攝心調理。 二零零零年二月,法師身體漸漸復元,恢復主持各項法會。 三月一日,法師復元後旋即接獲喜訊,經荷石精舍大雄寶殿籌建委員會多月奔走籌劃,於青山村村公所旁,購得一幅面積二萬多平方呎可作建廟之用地,荷石精舍大雄寶殿完成之日可期。 五月十日,法師再次應邀擔任屯門區慶祝千禧年佛誕節慶祝大會主席,法會於屯門梁植偉中學禮堂舉行,並邀請各道場住持及區內大德官紳等為主禮嘉賓,參加者眾。 五月十一日(農曆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誕日,俗稱浴佛節,法師為佛教護生會芙蓉山禪廬大殿及念佛堂主持開光法會,參加者四百餘人。午間於尖沙咀海洋皇宮酒樓筵開百餘席齋宴聯歡。 六月,法師新收兩個出家弟子,加上歷年所收的出家弟子,計有定如、定通、定修、定強、定宏、定幻、定慈、定生、定仁、定悟、定淨、定平、定印、定行、定願、定根、定賢及定安等。 七月二十二日,法師前赴廣東省羅浮山華首台寺主持第二屆短期出家及傳授八關齋戒。國內及香港參加者多達三百餘人,故分兩期舉行,每期七天。法師將離開華首台寺前,有百餘信眾求受皈依三寶,法師慈悲答允所請。 十月,法師著作《學佛文集》重編付梓,贈閱各界,以弘佛法。 十一月,於法師七十二歲壽辰,舉行素宴聯歡暨荷石精舍籌建大雄寶殿拍賣,共籌得善款五十萬餘元。 二零零一年四月,法師前赴河北省,先到邯鄲市大乘玉佛寺禮佛,隨即為眾作佛法開示,為期七天。再到武安市佛教協會作佛法開示三天。稍後,回家鄉洞上村,亦作佛法開示三天。鄉民有感法師難得回鄉省親及開示,聽者及求受皈依者眾。 四月三十日,法師應邀擔任屯門區佛誕節慶祝大會主席,法會於屯門大會堂舉行,大會邀請區內各道場住持及大德官紳等為主禮嘉賓,參加者逾千人。同日,法師出席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的萬人皈依法會及傳燈法會。 五月十三日,出席屯門區(親親耆英)活動為主禮嘉賓,招待區內近百位長者。 八月十一日,法師前赴廣東省羅浮山華首台寺主持第三屆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法會,更作佛法開示,為期兩星期。 十一月,法師於壽宴日,再印《學佛文集》二千本廣贈結緣,以弘佛法。 二零零二年二月,法師領隊前赴越南柬埔寨供僧,並參觀勝地。 四月,法師前赴河南省桐柏縣水簾寺主持第三屆短期出家及傳授八關齋戒。然後再往河北省邯鄲市大乘玉佛寺宣講佛法。 七月,法師率團前赴台灣參加圓光佛學院供僧法會及學僧畢業典禮。 八月,法師前赴惠州羅浮山華首台寺,主持第四屆短期出家及傳授八關齋戒。 九月,法師於天台精舍主持第十九屆靜坐班。 九月,法師前赴廣西省桂平金秀鄉瑤族自治區主持許道成紀念學校開幕剪綵典禮。然後再往桂林市桂平洗石庵演講佛法。 十月,法師邀請大嶼山觀音寺住持融靈法師,青山尸羅精舍住持果禮律師,合共三師,傳授在家菩薩戒,共有五十一人受戒。 二零零三年四月,法師前赴河北省邯鄲市大乘玉佛寺宣講佛法。然後往武安市,為興建龍泉寺大雄寶殿舉行灑淨奠基儀式。 七月,法師前赴惠州羅浮山華首台寺,主持第五屆短期出家及傳授八關齋戒。 八月,法師率團前往斯里蘭卡拜佛牙及參觀一年一度的佛牙大巡遊。 十二月,法師前赴大嶼山觀音寺,舉辦八關齋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