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期 佛法自由談
|
|||
答 |
|||
|
俗語說:「世事每從讓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又說「忍一點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世間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佛教人士。一般人認為忍是不易受的,忍如把刀刃插在心上,而世人多是抱著「忍耐恥辱,徐圖報復」或「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的態度,這些都不是佛教的忍辱。世人忍氣吞聲,祗會增加煩惱和痛苦,甚至神經錯亂,佛教的忍辱是沒有這些毛病,與世間的不同。怎樣忍辱?分為三方面;一、不關對方有理無理皆應該忍:如對方的批評或毀謗是有理的,當然應該去接受別人的批評,不應生瞋恨心。若自己沒有過錯,他人無理取鬧與無故批評,要可憐他無知,所謂「寧與智者對罵,不與痴人對話。」不用與他計較,否則自己也是和他一般見識。二、為的修福培德因果經:「今生相貌端正莊嚴,是從前生的忍辱中來。」在佛教眼中,忍辱是佔便宜而不是吃虧,由於忍辱最容易修福培德,人有了福德可謂無往而不利。三、為的酬償宿債。忍是為還過去的宿債。因果經云:「今生人見歡喜者,前生見人歡喜故。」別人對我的謾罵和批評,乃是前人對人不起,現在若還其債,他便對我客氣,所以佛教人士應對人生歡喜心,不應該生瞋恨,而且要感謝對方為我消災免難。金剛經說:「若為人輕賤毀辱者,先世罪業即得消滅。」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對人客氣,將來成佛時,度化眾生也很容易,認識了上述理由後,常加觀照,便能成就忍辱。佛說「忍辱第一道」正是此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