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
人生講堂
佛教故事
焰續佛燈明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今期第186期雷音編者的話:
今期第186期雷音介紹:

法師開示

想起顏回

  竟然又想起顏回,這位孔夫子的上首弟子。「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這樣讚歎他的這位愛徒。最早讀到這段話在二十多年前,那時我還是一個少年,隻身在外求學。顏回的形象深深地印入我的心田,使我在寂寞中,心生一份莊嚴和自負。翻一翻《論語》,有關顏回的句子實在不多。其中主要是孔子對他的讚歎,除「賢哉」這一段外還有幾條:

更多>>     —— 文摘取自●明海大和尚 柏林禪寺 圖●源自網絡


好事多磨

  俗話說:「好事多磨」,成就一樁世間好事,尚且要費盡心力,突破重重困難,何況是修行?修行路上,從凡夫到成佛,一個障礙接一個障礙。有時障礙確實存在,有時是自己一邊走,一邊製造障礙,而使自己必須跌跌爬爬地通過這些障礙。
  有一次,我上樓梯,有人喊:「師父!」我一回頭,差點向下摔倒,原因是踩著了自己所穿的海青的下擺。可知,有身體就有障礙,有心念就有障礙。

更多>>    —— 文●摘取自 聖嚴法師 圖●源自網絡


讓我們來做幾道有趣的數學題

  你認為自己的生活中,甚麼最重要?每當遇到問題時,這個重要的事物是否能夠幫助到你?讓我們一起跟隨宗性大和尚的文章《心態決定改善的成功率》來做幾道數學題吧!
  心的狀態好不好,決定我們能否成功,因此,正確的心態是圓滿解決問題的關鍵。讓我們來做個算術題,看看心態的重要性。英語當中有二十六個字母:

更多>>     —— 文●摘自 宗性法師所著《改善人生與生命》 圖●源自網絡

 

人生講堂

以茶觀心

  這幾年,習慣了每天泡泡茶,雖是一人茶事,卻非隨意之事,鋪一方茶席,點一段沉香,若逢一節氣,再添一些花,增幾許幽意。
  草木總是真誠待人,這份心意與人際互動不同。茶在大自然中成長,接受陽光、雨露、風雨的洗禮,歷經多次遭遇后,與茶人、茶客相遇。它的靈氣與心意從未被隱藏,但泡出的茶味需要用真誠、直率、平和的心態去品味。
  這不僅是因為茶本身的特質,更在於每一次泡茶、品茗時自我內心狀態。想想看,自己每日的泡茶習慣,就是對每一個心念的寫照吧。

更多>>     —— 文摘取自●成都文殊院 圖●源自網絡


有一種智慧叫低調

  有人說:高處不勝寒。也有人說:生活在低處。還有人說:做人要低調。更有人說:智慧就是覺悟。那到底甚麼才是真正的智慧呢?

  低調做人,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卻不簡單。它是以真才實學為基礎的,是以內涵和修養為支撐的,是以冷靜和平淡為前提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修鍊。是一種做人的大智慧,但需要真心實意地去追求、去踐行。

更多>>     —— 文摘取自●鎮安古寺 圖●摘取自網絡


每周抽出一天「空」給自己

抽出一天給自己

  每天、每時、每刻,人們都應當修習正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這就是為甚麼我在禪修班上建議學員:每個人都應當在一個禮拜中留出一天,全身心地修習正念。當然,原則上你擁有每一天、每個小時。可事實上,我們中只有少數人能夠如此。我們總覺得家庭、工作、社會事務佔據了自己全部的時間。所以,我迫切建議大家一個星期留出一天,或許是星期六

更多>>     —— 文摘取自●深圳東山寺 / 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 圖●摘取自網絡

 

佛教故事

口渴

  《摩訶僧祇律》中講到一個故事,佛陀時代,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一日,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大開法筵,演說妙法,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法要,收拾了簡單的行囊,便向舍衛國出發了。

更多>> —— 文圖●摘取自 空林文教 / 網絡


毒龍持齋戒

  《大智度論》第十四卷云:問曰:已知尸羅相,云何為尸羅波羅蜜?答曰:「菩薩持戒,寧自失身,不毀小戒,是為尸羅波羅蜜。」
  往昔菩薩本身曾作一大力毒龍,身體孱弱之人被毒龍看一眼就會死亡,身強體壯之人被毒龍噴口氣也會死亡。

更多>>  —— 文●摘取自 學生會文媒組 空林文教 圖●摘取自網絡


善財童子下火海的故事

  善財離開那羅素國,走到離伊沙那聚落不遠,看見熊熊大火,火焰衝天,聚落在火焰之中。一個人在火焰中竄來竄去。
  善財「呀」了一聲,說:「不好了,聚落失火了。」跑步前去撲滅。走近一看,房屋並未燃燒。那人見善財看得仔細,跳出火焰問道:「童子從何來有甚事?」善財急忙上前施禮道:「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特來參拜善知識者,願聖者慈悲教誨於我。」那人說:「這很好,隨我來吧!」

更多>>  —— 文●摘取自 六祖寺禪視界 圖●摘取自網絡

 

焰續佛燈明

三寶歌(續)

  續上期《三寶歌》的歌詞言簡意賅,透過頌讚三寶的功德,表述佛教的整個教義,也由於精簡之故,歌詞內容不易為初學佛者所了解。為令初學者明白歌詞的意義,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

  前面說到,三界的眾生於生死長夜中流轉,於黑暗世界中居住,受著各種痛苦的煎迫,於是萌發皈依的動機——誰啟以光明?誰濟以安寧?在歌詞的中段,大師指出,佛陀是具有「大悲大智大雄力」等功德的大覺者。故此處作了總結:只有佛陀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我們尋求皈依,必須慎重。就好比我們身在險境,找人相助,當然必須找有能力救我們,而且可靠的,否則找來的或許反而讓我們在險境裏陷得更深,更無法出離。

更多>>  —— 文●摘取自佛門網 / 麥農 圖●摘取自網絡

 

佛青活動點滴

本 會 活 動 花 絮 相 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