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高 僧 說 什 麼 ─ 玄 奘:成 唯 識 論 說 五 種 姓(上)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玄奘(六零二∼六六四年),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世稱唐三藏(因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故而有此名號),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俗姓陳,名禕,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即今河南省偃師),於唐太宗貞觀三年(六二九年)歷盡艱險,前往天竺求取佛法,並在印度著名佛教寺院那爛陀寺隨戒賢學習,隨後遊歷天竺各地,由於其深厚博大的佛學素養和卓著的辯才,受到天竺各地人們的敬仰。在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回到長安,從此之後開始了譯經、講學的弘法事業。主要著作為《成唯識論》,撰有《大唐西域記》。

  玄奘出身於一個儒學世家,少年時期因為家中生活貧苦,便跟隨長捷法師住在淨土寺,在這此期間,他學習了大量佛教經綸,在十一歲時就讀過好多遍《妙法蓮華經》和《維摩詰經》,十三歲時破格獲得出家的資格,二十歲時在成都受戒,後來跟隨景法師學習《大般涅槃經》,跟從嚴法師學習《攝論》。在學習之後,便能升座複講,而且講述得十分詳盡細緻,因而博得眾僧人的敬佩。玄奘聰穎好學,並不滿足於目下所取得的成績,他走訪大江南北,遍尋名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佛教各學派的學說都互有歧義,便決心去天竺,即今印度求學,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有玄奘法師《啟高昌王表》的一段話,就談到了他決心留學印度、求學佛法的原因,「但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二道。紛紛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這裡說的「常」,是指佛性。佛性之有無,它是人們先天具有,還是經過後天修成,歷來是佛教中持有爭議的一個話題。而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後,在佛經翻譯上所使用的格義手法,也帶來諸多問題,造成語義表達上的不準確性。

  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六二九年),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歷盡艱險到達印度。玄奘法師先是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跟從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毗婆娑論》等經論。在印度留學的十七年中,玄奘還遊歷了印度各地,並在那爛陀寺講授《攝大乘記》《唯識抉擇論》,並且和各宗派的論師進行辯論。在曲女城舉行的六千人無遮辯論大會上,玄奘法師以其所著的《會宗》《制惡見》中的觀點作為論題,經過十八天論辯,竟無人能辯駁倒,也無人持有異議,玄奘法師因此而得到印度當地僧俗人士的一致推崇,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玄裝學成回國,帶回梵文經典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在長安的弘福寺、大慈恩寺都有其譯經場所。

  玄奘法師在佛教史上的貢獻,一是西行取經求法,加強了中印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此外還翻譯出大量經論,為佛學的研究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所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等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珍貴文獻材料;二是他進一步發揮了戒賢的五種姓說,把世間一切眾生都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和無種姓。就在佛教界倡言人人皆有佛性時,玄奘卻堅持無種姓之眾生(即一闡提人)沒有佛性,無法修持成佛,永遠不能獲得解脫。

  玄奘法師對於中國佛教還有一個貢獻,便是進一步推動了唯識理論的發展。唯識學是大乘佛教佛學理論的三大體系之一,作為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立者之一,玄奘法師不僅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貢獻,而且關於他一路西行、取經求法的故事也激勵著許多後輩出家人為了弘法利生事業而不斷跋涉在修學求法的道路上。

  玄奘法師西行求法所途經的地方,多是敬奉佛法、禮敬僧人之地,比如現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在唐朝時名為高昌,高昌王室素來信奉佛教,聽聞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取經求法必將路過此地,因此高昌王和王妃等人便一直等候著玄奘的到來。當高昌王在夜色之中看到有幾個人高舉著火把,引領著一位身材高大的僧人走到他面前時,他心底深深一震,便說:「這位莫非就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吧。」

  玄奘法師施禮之後回應一聲「正是」,隨後便被眾人簇擁著,在高昌王的引領下,緩步走進宮殿。此後的幾天時間裡,高昌王向玄奘求法,而玄奘也被高昌王王室一族以及這裡居民信奉佛教的熱情所感動,於是便答應為高昌城裡的僧俗信眾講經傳法。玄奘法師所講解的佛法條理明晰而又淺近易懂,玄奘法師還特別善於用一些明顯而直白的事理來說明佛法的精深大義,前來聽法的人無不歡欣稱悅。高昌王見此情景,便萌生了將玄奘法師留下來,在此地弘傳佛法的想法。怎奈玄奘說道:「我不顧惜自己的性命千里迢迢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為的就是能夠解救天下蒼生的痛苦,如今您一定要讓我留在貴地,我求法的心願不能實現,這豈不是使天下蒼生無可得見解脫之日了嗎?」

——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 作者:馬超 ─ 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