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唐三藏玄奘大師畫傳 佛青資料室

唐三藏玄奘大師畫傳

  續上句:「方肯進食。」

三十一、佛前誓約

  高昌王對玄奘說:「如要宣誓,請師共至佛前,更結殊勝因緣如何?」於是同入道場禮佛,並請母后亦來,同在佛前誓言要與法師約為兄弟,等師西竺求法回來,請留住此國三年,受弟子供養。如將來成佛,願弟子如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等為師作外護之檀越。但目前仍請屈留,以一個月為期,講仁王經,其間以便為師製備行裝。法師歡喜接受,太后亦甚歡悅,願與奘師長為眷屬,代代相度。於是師方進食。奘師的堅定意志,終於克服了此一難關。


三十二、講仁王經

  於是國王命特別搭了一座大帳,請奘師開講仁王護國經,設座位三百餘位,自太后以下,國王及妃、統師、大臣等,俱入座聽,每到講時,王必躬執香爐,親自迎請,引師入座後,再行跪拜,日日如此。

  講經圓滿之日,又請法師度四沙彌,以充侍者。


三十三、隆重送行

  高昌國王麴文泰,在奘大師講經圓滿後,立即為師準備行裝,因西去多寒,置備法服三十具,連遮避風砂的面具手套靴襪,都一齊新製。又贈黃金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疋,充作奘師往返二十年間所需資財。另備馬三十匹,伕力二十五人,並派遣殿中侍御史歡信,送師直達葉護可汗處,寫了二十四封書信分給屈支等二十四國,每一封信都附大綾一疋為禮物,另給葉護可汗獻呈禮品綾絹五百疋,果食兩車,信中拜託其沿途照會各國,接待保護奘師,等同接待自己一樣。

  奘大師見如此厚賜,感激之下,上書致謝,國王見書,只說既然已許為兄弟,國家的資財,與奘師共有,又何必道謝呢?

  奘師臨行的那天,王與諸僧及大臣、百姓等,幾乎全都出城送行,國王抱住法師不禁慟哭,僧俗臣民都被感動的哭起來,悲傷的離別之聲,振動了城外的山谷。國王先命諸妃及百姓等還城,自己又與諸大臣等乘馬送行數十里,才依依不捨的分手還城。


三十四、阿父師泉

  奘大師從此西行約百五十里,來到阿耆尼國境(今新疆焉支)。

  這裡有一叫阿父師的名泉,在砂漠地帶的一座絕壁之上,崖高數丈,水自半崖而出。

  相傳這阿父師泉有一段奇異的因緣。據說昔有商侶數百人途經這裡,各人的水囊早已盡乾,一行困乏不堪,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群眾中有一僧人,隨身不帶一點行囊,一路上依靠大家乞些飲食,這時大眾中有人建議:「這位出家的師傅,因為他是事佛的信徒,所以我等一路供養他飲食,現在大家斷了飲水,他卻一點也不憂慮,也該叫他想想辦法啊!」說話的人,原帶責備的口吻,誰知這位僧人卻一口答應下來,對眾宣示說:「你們欲得水者,先要禮佛,接受三皈五戒,我就為你們登崖求水。」大眾雖然半信半疑,但眼看著別無他法,只得依從他的話,全體向空遙禮佛陀接受了皈戒。受戒完畢,僧人又教大眾,等他登上絕壁後,齊喚「阿父師為我下水!」。眾人等到僧人步登砂崖以後,就依教而行,果然水從半崖忽然湧出,大家無不歡喜雀躍,就泉盛滿了各人的皮囊,但卻不見僧人下崖,於是大家都登崖觀看,只見僧已端坐入滅。大眾悲號不已,只得依照西域的禮法,在僧的坐處,舉行火葬,並聚磚石為塔,這塔至今依舊存在,水亦從此不絕。給行旅往來的人,帶來許多便利,奇怪的是不論旅人多少,水亦始終用之不盡。若無旅人時,則僅冒出些許津液。從此,這裡就命名叫做阿父師泉。

  奘師與眾經過阿父師泉時,聽了這一段數百年前的求水因緣,無不感動異常,是晚就宿在泉傍,次日再出發西行,要越過艱險的銀山。


三十五、銀山多盜

  在過去是一座銀礦,西國的銀錢,都從這裡生產。山高多盜,師等行至山西的險道時,不幸遇到一群盜賊,好在仗著人多,僅被劫去部分的財物,幸未傷人。本來當天可以抵達王城,因遇賊耽誤,行近山下,天色已暗,乃就川岸露營就宿,準備次日再行入城。

  但同行的商侶數十人,因為貪著貿易趕先入城,半夜就悄悄的出發,不意前行十餘里時,又遇到一批盜賊,不但劫盡了財物,還全被賊人殺害,等到次晨,奘師等一行經過這裡的時候,只見遺骸滿野,無一倖免。師等傷嘆不已,亦可見西途行旅之艱難。


三十六、至屈支國

  奘師等一行,這時已遙見王都,阿耆尼王與諸大臣來迎,延師入城供養。但這個國家過去曾被高昌國侵擾過,還記著舊恨,不肯補給馬匹,因此一行僅留一宿,便繼續西行四日,渡過二條大河,步行約數百里,才進入屈支國界(又說是龜?,今新疆庫車)。

  師等將近王城時,屈支國王便已率高僧木叉菊多等來迎,又在王城東門外,懸旗旛蓋,安座供陳佛像,奏樂迎接。

  奘師就坐後,就有一僧,高擎鮮花一盤,授與法師。奘師接過花後,再至佛前散花禮拜,一路入城,隨著地上散花而行,每至一寺,受花受食果漿,展轉巡禮各寺,直至日落方畢。


三十七、與僧論典

  玄奘大師先在城之東南一高昌寺駐錫,這寺的僧人都是從高昌國來此出家,聽說法師從家鄉來,特先請師過宿。

  次日國王請師進宮應供,食中有三淨肉,而法師不受。國王深為詫異,法師報以此為方便漸教所開,而奘所學是大乘不爾者,所以只受其餘素食。

  受供後再過城之西北,至昔日鳩摩羅什大師住過的阿奢理兒寺,現任住持木叉鞠多長老亦曾遊學印度二十餘載,對「聲明」之學,最有心得。一向為王及國人所尊重,號稱為獨步見。奘師至時長老僅以一般客禮相待,並未用接見法師的禮儀,輕視師不知法。入座後告師說:「此間舉凡俱舍、毗婆沙等論典一切皆有,你可不必再陟足西域,徒受艱辛。」法師問有瑜伽論否??多竟答:「何必要問這本邪見書呢!真正佛子是不學它的。」奘師起先對這位高僧很是尊敬,但一聽這話,已悉其知見,當即辯謂:「婆沙、俱舍在我國已有,因感其理疏言淺,並非究竟的學說,所以西行以求大乘瑜伽論。蓋瑜伽為後身菩薩彌勒所說,豈能謂為邪書呢!」

  菊多長老又說奘師不解婆沙,故謂非深。但師立即引俱舍之初文,並指出其開端即錯謬的地方。此時長老似已變色,奘師又引一處不通的文字,長老竟說論中並無此文,幸有王叔智月出家,對經論亦素有研究,這時恰也在坐,即證明論上確有此文,並取本對照,?多長老慚極,只好推托說年老而忘記了。

  這時因崚山山路為雪所封,不能前進,奘師在此停留二個多月,時往高僧處就教討論典籍,?多長老接見時已不敢再踞坐不起,或立或避,私下又對人說:「這位支那法師,不易酬對,若往印度,後生可畏云。」


三十八、冰天雪地

  奘師出發的日子,屈支國王賜與駝馬及力伕等,並率僧俗等至城外送行。師等西行二日,途遇突厥盜賊二千餘騎,但盜因預商分?辦法不平而引起諍論,繼而自相鬥爭散離。

  又前行六百里,渡一小砂漠至跋祿迦國 (舊稱姑墨) 停一宿又向西北行三百里,更渡一砂漠,才至崚山。

  崚山在蔥嶺之北隅,山勢險峭,矗入雲霄,不見山頂,冰雪所聚,積而成崚,終年不解,與白雲連接,仰望一片白皚皚的,看不到邊際。山峰橫於路側者,或高百尺,或廣數丈,因是蹊徑崎嶇,登陟艱阻,加上狂風暴雪,雖然穿著重裘,仍不免渾身發抖,想要煮食或休息,也找不到乾燥的地方可以停留,食時只好懸掛著鍋?而炊,晚上把蓆舖在冰上就寢。如此經過七天,方告出山。隨行的徒侶力伕,被凍死於途中的十分之三四。駝馬尤甚。


三十九、沿熱海行

  奘師一行下山後至一清池,又云熱海(今伊西克湖),因其接鄰崚山而不凍,故得此名。周圍一千四五百里,東西長而南北狹,煙波淼茫,一望無際,不待起風而洪波數丈,師循海邊向西北行五百餘里,至西突厥,在素葉城巧遇葉護可汗正在此間行獵,於是奘師取出了麴文泰的介紹信,去見葉護可汗。


四十、可汗出迎

  可汗身著綠色綾袍,前額纏著一丈多長的素綢,兩端拖在背後,有二百多位官員,都穿著錦袍,拖著長長的髮辮,環繞在可汗的左右。還有許多兵穿著羊毛短襖,各人拿著不同的武器,有的坐在馬上,有的跨在駱駝上,大小旗子隨風飄揚,真是威風凜凜。

  可汗見了麴文泰的信,知道奘師是去西竺求經的,於是派了一個大官先行護送奘師回宮休息,二三日後可汗獵罷還師,便著人引法師入可汗所居的大帳,帳上裝飾金花,眩人眼目,諸大官在帳前列長筵兩行。法師走近大帳三十餘步時,可汗出帳迎拜,並傳語慰問,延入坐談。

  突厥國信仰事火外道,不用?床,以木含火,故敬而不用。大家蓆地而坐,但仍為法師設一鐵床,敷褥請坐。可汗又引漢使及高昌使者入遞國書及信物,閱後甚是歡喜,令使者就座,飲葡萄槳。奏樂以娛嘉賓。少時更有食至,多是肉類,但為法師,另備素食。食後並請法師說法,奘師以十善為訓,勸愛物命及波羅密多解脫之業,聽者歡喜信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