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閒情篇
禪 悅 與 自 在 定旋

  從禪學的觀點來看,生活無非是內在的「我」和外在的「境」,即環境、價值觀念、欲望等各種刺激的總稱的互動。人若一旦被「境」牽著走,必然會失去本有的智慧,失去自由與持平的情緒,精神生活也就容易失衡,從而產生偏執、憤怒、不安、焦慮、報復、逃避和暴力。所以,人一定要了解自己,古代哲人常說:「吾一日三省吾身。」人是帶著前生的「業力」來到此世間的,所以每個人的賢愚、貴賤、美醜因緣也不盡相同。佛所說人人本具的清淨本性,就像一潭澄明清朗的湖水,因為受到干擾,濺起水花,生起煩惱,以致無法清澈地照見四周的倒影。

  都市人都是活在社會制度框架下之「組織人」,就像一般人所說的,是一部開動著的機器中的一顆「小螺絲」,一天到晚只冷漠地重覆著慣性的流水作業,或更甚者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負擔,結果是終日倦怠,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失去了主動性,一個人若長期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他或可能會轉向物欲、色情,放縰飲食──欲壑難填,可以預見的是一圈又一圈的惡性循環。

  禪使一個人不墮入心病,因為心病源於分辨、成見、固執、操控等。「有所為」使一個人的心理生活劃地自限,把真相扭曲了,因而墮入無明,產生偏見。六祖惠能說:「菩提本自性(清淨智慧),起心即是妄。」心是一個內在小宇宙,心量廣大的基本條件是「空」,一個人的胸襟能像宇宙虛空般廣大,能放下「妄念」,放下種種心理防衛機制,便不會被所有成見、憎恨、怨懟、掛罣所閉塞,自然能「自性中含藏萬法」、「萬法總在自性中」。在清淨無執著之下,人類的創造力才能顯露出來。經云:「若無塵勞,智慧常現。」又說:「但於自性中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這樣就能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心靈上才有「如水常流通」的活潑和「通用無滯」的活力。

  現代人把生活的本質忽略了,價值觀是「有」;現代教育太重視分析,系統邏輯的左腦思考,不斷計算,向外追求,不知人生目的,生活毫無喜悅和活力。禪師告訴人們其實是簡單地要你回到生活的本質上。生活本是自我實現的過程,本是簡單富足的,但若是摻雜了為名、為利,緊張操縱和自傲自大的心理便不知不覺生起,於是終日營營役役,內心不能平靜,人若脫離了「生活」本身,縱使春光明媚在你面前,你也會失去「春光明媚」。

  根據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看法,禪對人類心靈的益處可歸納為:
(一)它可以使自己平靜,控制情感,節制欲望,免得墮入情與欲的漩渦或激流之中。
(二)它有助於知性的明徹,把心集中在當前的事物上。
(三)它有益於儲存精神力量,免於虛耗自己的精神。一般耽於浪費精神力量的人,遇到強烈的衝動或刺激,稍做掙扎,精神即告崩潰。
(四)它有助於我們接觸到永恆的價值,能有效地排除生活上瑣碎事物的糾纏與干擾。

  現代人物質生活是富裕的,但是精神上卻是赤貧,顯出浮躁、孤獨、緊張和不安。爭名奪利勾心鬥角,情感與理智互相分家,因此,現代人要面對的挑戰更甚於過去。

  禪能提供現代人精神生活的資糧,因為它與現代人的工技社會並不相衝突。佛陀曾經說:「後世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即戒律),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即是汝等大師。」現代教育過於著重左腦之科學邏輯訓練,已導致了太偏於計量數據而無視於理念之圓通,忽略了哲學與宗教之陶冶,以及不能與著重藝術、直覺和美感之右腦互相平衡。

  我們生活在現象界(即宗教經典揭示給我們能看到、聽到、感知的器世界),誠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

  「人們正經歷著西方(感性)文化的衝擊,
  它就是不安、倦怠和時代病,
  它是焦慮,躁鬱和絕望……
  禪為生存問題尋求答案──覺悟者,
  這個答案與現代最珍貴的成就不相衝突,因為它不違背理性、真實和獨立。」

  唯有通過禪的訓練,一個人才能進入本體界(即和平、喜悅、自在的清淨本性),如我們不從超越尋求中道,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瘋狂失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