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學術篇
歷代弘法高僧簡介(上) 定慈

  佛陀入滅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如果沒有前人翻譯經典的留傳、沒有寺院、規約、律制等的建立、沒有各種思想和理論的發展、沒有不同形式之勸世詩詞與文章的鼓勵、沒有弘法人材的培育,後世人實難有機會能聽聞和了解當年佛陀的教化,及能持長遠的心來修行。
  以上各種留傳至今的傳法方式,都是有賴歷代不少高僧在過去作出他們一生的努力所致。現從以下一些中國翻譯經典的高僧傳記的記載,重溫過去部份高僧的行誼 ,從而體會他們的貢獻如何影響後世乃至今日的中國佛教。

取經 、翻譯經典

捨命入紅塵 ─ 安世高大師
(生於東漢桓帝和平元年 ─ 西元147 - 180)
  東漢末年以後, 西域和印度僧人到來中國遂漸增多, 佛教主要的發展在經典的翻譯。此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介紹禪觀及印度上座部毗曇學派為主, 以安世高大師為代表。二是從大月氏系統 , 主要介紹印度佛教中觀學派的理論, 以支婁迦懺法師為代表。
  在《歷代三寶記》中記載 ,安世高大師所譯的經典,多達一百七十六部 。 另外,《大唐內典錄》是一百七十二部;其次,《開元錄》為九十六部。而在現存的大正藏中也收錄五十五部安世高所翻譯的經典。 依今人的考據,其中有十七部確定是安世高大師所譯的。
  安世高大師翻譯作品是中國佛教譯經初期極為珍貴的財富,也是值得今人參考的修行資料。

敦煌大菩薩 ─ 竺法護大師
(生於魏明帝景初二年 ─ 西元238 - 316)
  他所引進中國的經典, 包括了經、律、論三藏, 皆是這個時期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著作,這影響了日後數百萬人的修行,貢獻很大。
  在所有的經典中, 大師最重視的卻是《法華經》, 不僅傾力全力譯出,而且還熱心地弘揚,日夜不停的宣講法華思想,影響了日後天台宗的建立。
  華嚴經完整的譯本是東晉的六十華嚴與唐朝的八十華嚴, 俗稱舊譯與新譯。但在距新譯約四百餘年前, 大師已譯出了《華嚴經•十地品》,故此,華嚴宗與竺法護大師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竺法護大師所主持的譯場,不但譯出很好的作品, 也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分別在譯經、講學、著作上各有成就。

大冒險家 ─ 法顯大師
(生於東晉成帝咸康元年 ─ 西元335 - 417)
  法顯大師一生最重大的貢獻,為以六十四歲的高齡,西行取經,其費時十四年,取得律藏而歸;並將沿途所見詳細紀錄下來,成為後人西行的重要參考書籍。
  與唐朝的玄奘、義淨一樣,大師是我國到過印度並取回經典中最出名的僧人。《佛國記》是法顯大師回國後, 將他在旅行時的見聞,記錄成書,這書描寫當時印度以及中亞實情的著作,是我國僧侶旅行印度傳記中現存最古的典籍,具有文獻上的重要意義。
  歸國以後,於道場寺與佛陀跋馱羅合譯《摩訶僧祇律》、《大般泥洹經》、《雜藏經》、《雜阿毗曇心論》等約一百多萬字。《摩訶僧祇律》為佛教戒律的五大部之一。此外,所攜帶回來的《方等經》、《涅槃經》等,由於文中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故人人可以成佛。由於當時普遍認為,並非人人可以成佛 ,這一說法,在當時佛學思想上產生重大的影響 ,並曾引起廣泛的討論,甚至開展為當時佛教六家七宗等學派中的一支。

萬世譯經家 ─ 鳩摩羅什
(生於東晉康帝建元二年 ─ 西元344 - 413)
  羅什大師是一位博覽大乘義學的當代佛教學界領導人,當時的佛教界由於他譯出般若經論,而解決了不同觀點的般若學疑義,使「空」的思想在中國走向正統的大道。 又由於《法華經》的譯出,啟發當時的大乘佛教,並養成頗多學者。
  他所翻譯的經典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 如:以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及提婆的《百論》為依歸的三論宗;源於《成實論》的成實宗;促使《法華經》、《維摩經》的研究,並為本土的天台宗奠定了基礎。
  此外,《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依的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坐禪三昧經》的譯出,促成了菩薩禪法的流行;《梵網經》一出 ,中國本土得以傳授大乘戒 ;《十誦律》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依據。
  羅什大師門下有非常多優秀的僧侶弟子,名列僧傳的超過三十五人。 其中在關中稱四聖的是 :僧肇、僧叡、道生、道融;另外加上:道恆、曇影、慧觀、慧嚴等則稱為八宿等。這些法師都是學問淵博,思想獨到,在當代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大師級人物。他們不但在北方發揚佛法,更把羅什所傳的大乘佛教傳播到中國的南方。

傑出的留學生 ─ 玄奘大師
(生於隨文帝仁壽二年 ─ 西元602 - 664 )
  玄奘大師十三歲出家,出家後努力研求佛教經典, 並且遊訪各地,拜謁名師 。 但他常感歎眾師說法不同,令人無所適從,因此發誓前往印度取《阿毗達磨論》和唯識學的原典加以考究。
  前後十七年的周遊,帶回大乘經論、上座部經律論、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因明論、聲論、共計六百七十五部。
  大師回到長安後受到唐太宗與高宗的大力支持,被禮聘為上座, 設譯經院,組織了全國名僧、碩學及顯官在內的大型譯場,日以繼夜地翻譯經論多達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除了是一位虔誠的求法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旅行家,他的求法帶給中國佛教深遠的影響,他的《大唐西域記》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莫大的啟發。

思想、制度、建寺

神通西來僧 ─ 佛圖澄大師
生於魏明帝太和六年 ─ (西元232 - 348)
  原本在西晉時,武帝太康年間,禁止西晉國人出家, 建寺出家只限於西域人,因此在佛圖澄以前,並沒有真正的中國僧人。 然而,在佛圖澄大師影響之下 ,石虎開始公開允許人民出家為僧,並支持圖澄廣建佛寺收門徒。相台成為六朝的佛法重鎮,就是開始於圖澄法師。而河北佛法的興盛,也是與佛圖澄法師有關。
  根據記載,當時佛圖澄大師,在後趙全國建立寺院有八百九十三所,招收的門徒近萬中,經常追隨的弟子也有幾百人,弘法的盛況空前。
  在僧傳中敘述佛圖澄大師:志願深廣,法力高強, 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徹見千里外事,且能預知吉凶,兼善醫術,能治人疾病,深深地受到當時王室及百姓的祟拜。

東方聖人 ─ 道安大師
生於西晉懷帝永嘉六年 ─ (西元312 - 385)
  自從道安大師建立僧團以後,使中國僧徒有了嚴格的生活戒律,同時也為佛教僧團加入了凝聚的力量,使之能流傳久遠,為佛法的傳播打下健全的基礎。大師同時制定了《僧尼規範》、《法門清規二十國條》及制定了佛法憲章三例,將僧團的行為儀軌作了計劃與統一。
  在道安大師以前,僧人的姓,主要是以出生國或師父的姓為基準。自從道安大師在長安率先提倡出家人以釋姓為姓。自稱釋道安,後來的僧人也起而仿效, 中國人一直用到現在,對於加強佛教僧侶的共同意識及僧團的統理有極大的幫助。當時名播四方,百性稱他為「印手菩薩」,鳩摩羅什在西域,聽到他的名聲,更稱他為「東方聖人」。

頑石點頭 ─ 道生大師
生於晉簡文帝咸安二年 ─ (西元372 - 434)
  道生大師以《佛性論》稱譽於世,後人尊之為「涅槃聖」。在《大般涅槃經》還沒全部譯出之次前,道生法師已先依經義推論出「一闡提皆得成佛」之說, 為朝廷所讚賞。當時不為人所接受,且被視為異端,因此而隱居於虎丘山龍光寺。
  傳說中,他在虎丘山對眾岩石說「闡提可以成佛」時,岩石點頭肯定他的說法,而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美傳。後來,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經》傳到京師時 (西元430),大家才知道經文果然有「一闡提人皆可成佛」的觀點,使得人人都佩服他「孤明先發」之慧見。
  「頓悟成佛」說,是道生法師的另一重要洞見。 「悟」是潛思於心,超越思慮的。「頓悟成佛」是以毗曇、般若為基礎,而又巧妙地結合佛性觀,成為中國最早樹立真常唯心系統的開端。

佛教改革家 ─ 太虛大師
生於清德宗光緒十五年 ─ (西元1890 - 1947)
  若從思想史、僧伽教育史、教團史 , 乃至社會史的角度來探討, 近代貢獻最大的僧侶,必定公推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對於現在佛教的最大貢獻,應該是「人生佛教」及「人間淨土」觀念的提出。大師一直努力宣揚佛教的現代化,並運用各種能夠與社會溝通的新管道,希望化解傳統佛教與社會的隔閡,建立佛教新的氣象。大師曾任中國佛教總會刊物「佛教月報」的總編輯;及「覺社月刊」,後改名為「海潮音」月刊的主編。這些刊物對於宣揚佛教,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
  大師深切體認到舉辦僧學的重要,因此先後在廣州、杭州、武昌、閩南及漢林等地方辦理僧伽教育,對培育佛教人才,起了重要的典範的作用。
  曾到日本、東南亞及歐洲各國宣講佛法,及召盟各國人仕一起參予佛教大會。他是第一位到歐美傳播佛法的中國僧侶。
  目前領導台灣佛教的各位傑出教界領袖 , 大都是直接或間接淵源於太虛大師的座下或法脈傳承。

戒律

南山大律師 ─ 道宣律師
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六年 ─ (西元596 - 667)
  終其一生的努力,從事於律學的著作、護法文集與僧傳的撰述,目的是要以戒律來提供切確而且可以遵循的避惡之道;以僧傳來激勵出家人見賢思齊而生向善的心。
  因長久居住在終南山,故所傳授的戒法被稱為「南山律宗」,被尊稱為南山律宗初祖,因弟子眾多, 是目前律宗唯一有流傳者的一支。

東征和尚 ─ 鑑真大師
出生於唐武后垂拱三年 ─ (西元687 - 763)
  鑑真大師,十四歲出家,一生致力於戒律的弘傳, 五十六歲時,更受日本遣唐僧的邀請,準備將戒律傳到日本,前後共經歷六次的出海,耗費十二年的光陰才到達日本,因此有「東征和尚」的尊稱。由於鑑真大師的毅力,雖然歷經艱難,最後失明仍不改其志,南山宗的戒律終於傳入日本,使得日本僧眾能正式受具足戒,日本天皇為了感念他的犧牲與貢獻,賜名為「傳燈大法師」。
  大師的一生對社會教化有非常大的貢獻,曾在中國各地傳菩薩戒。甚至後來不幸失明,仍然到處講律、授戒、建寺、造塔及救濟貧民等,廣大的悲心與毅力,足為後世的楷模。

詩詞

風狂三聖僧 ─ 寒山、拾得、豐干
(生年無法考據)
  豐干禪師及拾得大師的詩篇,同時都收錄在寒山大士的詩集中。從寒山大士的作品中, 可看到寫詩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寫「詩」,而是在指出一條通「道」, 幫助人們體悟通達真理。
  寒山大士大師在國際文壇上 , 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日本,近幾百年來,被公認是禪宗的大詩人。近人胡適覺得寒山大師繼承了王梵志的詩風,質樸淺白,將他奉為唐代詩人 。宋朝庭所出版的《新唐書•藝文志》及《太平廣記》中,寒山被列在裡面,可看出其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

機智狂雲子 ─一休禪師
生於應永元年 ─ (西元1394 - 1481)
  當時的社會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上流階級的人百般慇懃,或是想進入大寺院以獲得權勢等。至於禪宗的真正教義卻己經蕩然無存。
  一休禪師形容此時的社會,就如同地獄一般。他深知民間疾苦, 遇到他人有難時,總是不顧一切地先為人們解決眼前的困境,再適時的曉以佛法的真諦,幫助人們真正的解脫之道。上自朝廷中的皇室貴族, 下至武士、商人、農民、文人、妓女、演藝者等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職業,均是一休禪師攝受的對象。他是用樸實且直接的言行,帶給世人一股清新的力量,及深刻的體悟。因而能風靡日本,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與詩偈。

(完)